前不久,95岁高龄的施婆婆在家中不慎意外摔倒,右髋关节重重着地。“哎哟!”一声痛呼,钻心的疼痛就顺着骨头缝窜向四肢百里,片刻,右髋关节迅速肿胀起来。施婆婆咬牙努力挣扎着想站起来,却发现双腿就像被钉在了原地,根本无法站立,连轻微的活动都成了难以忍受的折磨。家人们见这一情形,满心焦灼,立刻将施婆婆送往什邡市人民医院骨科进行治疗。
病房里,家属颤抖的声音一遍又一遍地询问着“医生,我母亲95岁了,这手术还能做吗?”“医生,我母亲做手术的风险有多大啊?”面对如此情形,连病房里的医护人员也不禁感到揪心。
高龄手术“雷区”重重,挑战不止于骨折
95岁的施婆婆本就因年事已高,身体机能大不如从前,缠身的各种基础疾病更像是层层“枷锁”,让她对手术的耐受度低到临界点,手术风险不断增加,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生死关卡”。
术前麻醉风险高:施婆婆95岁高龄,还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心肺功能就像“风中残烛”,麻醉时血压的波动,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术中植入难度大:老年人骨质疏松严重,骨头脆得像刚烤好的饼干,手术中植入人工股骨头时,稍用力就可能碎掉,固定难度特别大。
术后并发症易发:高龄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让术后肺栓塞的风险陡增。这就像在血管里埋了颗“定时炸弹”,一旦发作,黄金抢救时间只有几分钟。而术后谵妄、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更是时刻盯着虚弱的老人,每种情况的发生都可能让治疗前功尽弃。
MDT多学科“集团军”作战,筑起安全防线
要跨越这道“生死关卡”,单靠骨科的力量远远不够,什邡市人民医院骨科迅速组建多学科诊疗团队,立即启动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通过严密的术前讨论、精准的术前评估为施婆婆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一场跨越科室的“生命保卫战”迅速打响。
从术前评估到方案制定,每个科室都像齿轮一样精准咬合,没有一丝缝隙。从术前用药方案的调整,到康复科早期介入的肺康复训练,再到护理团队多样化的照护。正是这种“集团军”式的协作,让大家有了直面风险的底气。
ERAS理念护航,95岁婆婆笑容洋溢
手术当天,骨科团队凭借精湛技术,在重症医学科、心内科、呼吸科、输血科等多团队的全程配合下,攻坚克难,成功突破高龄手术的多重壁垒,经过2小时手术,圆满完成这场极具挑战的生命守护之战。

但手术成功只是这场生命守护战的序章,让老人安全康复、重新站立才是最终目标。术后,团队严格贯彻“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从疼痛的精准管控到康复训练的科学推进,每一个环节都细致入微。

为了防止施婆婆术后出现血栓,护士每天准时来到施婆婆床旁,指导施婆婆做踝泵运动,给予她下肢气压治疗;为了避免压疮隐患,护理团队每两小时帮老人翻身,还特意准备了柔软的气垫床;饮食调理上,营养师则为施婆婆量身定制了 “高蛋白、易消化” 的食谱。
术后康复出院,致谢暖病房
如今,施婆婆恢复良好,已经能在家人陪伴下缓慢行走。出院时,家人紧握着医护人员的手,掌心的温度与眼角的泪光交织,那句反复念叨的:“是你们让我母亲重新站了起来,太感谢了!”,这不仅是对医护团队的由衷感谢,更成为这场高龄手术成功最好的见证,暖意在病房里浸溢开来。


这场针对95岁高龄老人的手术,什邡市人民医院用多学科协作的“合力”突破了手术的重重壁垒。从术前多学科团队对手术方案的反复推演,到术中每一次器械操纵的精准把控,再到术后细致入微的康复照护,都是该院医疗技术不断突破与温情人文关怀的生动体现。未来,医院将继续以技术为刃,以贴心服务为盾,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为更多患者托起生命的希望,让生命的余晖绽放更温暖的光彩。(什邡市人民医院 常秋雨)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