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平谷区东南端的南山村,曾是一个河道干涸、土房倾颓的“空心村”。近年来,通过老村改造与艺术节的落地,这里已蜕变为灯火通明的“艺术乌托邦”。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深度参与下,尤其是通过派驻驻村第一书记、设立创作基地等方式,南山村实现了从传统村落向“平急两用”新型乡村社区的转型。今年国庆期间,“艺蕴青绿”2025北京南山艺术季的举办,更让这个古老村庄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南山村
艺术唤醒沉睡山村 校地合作打造乡建样本
傍晚时分,当大多数村庄沉入夜色,北京平谷南山村却亮起繁星般的灯火。
河渠两岸、林间民宿错落有致,游客们在由废弃农具改造的滑梯、跷跷板上嬉戏,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这个距北京城区约80公里的村庄,如今已成为艺术乡建的生动范本。“艺蕴青绿”2025北京南山艺术季于9月28日开幕,聚焦“南山风物”,推出30余件在地创作艺术作品。其中,以平谷大桃为灵感的《桃仙荟》、镍青铜铸造的《南山之子》、传递生态理念的《南山精灵》等作品,将自然景观与艺术语言巧妙融合。而依据清代隐士李锴典故创作的《李锴像》,更让历史文化在当代村落中重焕生机。
从“空心村”到“艺术游民”聚集地
改变始于2023年。
平谷区将南山村作为新型乡村社区试点,通过盘活226处闲置民房和3处集体土地,规划建设70户主题民宿及10处公共服务设施。宠物主题的“萌宠号”、武侠风格的“聚一堂”、航海元素的“船上居”等特色民宿,与青山农田相映成趣,满足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南山村还是“平急两用”创新实践的典范。在2024年平谷多次暴雨中,其应急功能有效保障群众安全;平日则成为乡民与游客共享的恬静家园。村里废弃农具被改造为游乐设施,完成从“生产工具”到“游戏媒介”的符号转换,增强公共空间艺术辨识度。
清华美院深耕乡土 探索艺术乡建新路径
这场蜕变背后,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深度参与。
2024年以来,清华美院与平谷区政府以“校地合作赋能艺术乡建”为主题,通过派驻村第一书记孟超、设立“艺术游民”基地、筹建中国乡村美学馆等举措,引导艺术家扎根乡村。
“艺术乡建既非单向帮扶,也不是创作试验田。”清华美院博士后、南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孟超强调,关键在于以学生姿态深入了解乡村,携手村民延续文脉、转化美学。他介绍,艺术家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工作,大型雕塑装置往往由当地施工队协助完成,真正激发内生动力。
政策赋能构建联盟 文艺赋美乡村迎新机
艺术乡建的实践正与国家政策同频共振。2025年9月,中宣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南山艺术季正是对这一方案的生动响应。平谷区副区长马冬梅表示,将继续推进“世界休闲谷”建设,吸纳青年艺术家入驻。清华美院党委书记覃川则承诺深化“艺术游民”社区试点,鼓励年轻人讲好中国故事。
活动现场,“北京市艺术赋美乡村联盟”与“平谷区村咖联盟”同步成立,首批吸纳6个村庄和7家乡村咖啡馆,推动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
从干涸河床到倒影潭清波再现,从倾颓土房到艺术民宿集群,南山村的蜕变印证着文艺赋能乡村的无限可能。随着“文艺赋美乡村”工作的深入推进,这片土地正书写着艺术与乡土相融、传统与创新共生的新时代画卷。(陈赞亮)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