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通讯

人民网专访田原:“科创汇客厅”是一套关于产业人才的方法论

发布时间:2025-10-18 16:54:45 推广来源:GBA产业人才研究院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人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科创汇客厅”总负责人田原接受人民网专访,系统解码“科创汇客厅”。田原表示,“科创汇客厅”的本质是一套关于产业人才工作的方法论,服务产业人才“育 引 留 用 传”全生命周期的同时,更为聚焦人才科技创新成果的有组织产业化。

专访全文如下

记者:田院长您好,在您的发起和推动下,“科创汇客厅”逐步成为促进产业人才集聚和人才成果转化一个很有意思的平台。它独创出“湾区对话”“湾区圆桌π”“湾区夜跑人”等各具特色却又相互呼应的系列活动。2025广东时装周期间,“科创汇客厅”还发布了您设计的品牌形象和非遗艺术家设计的联名周边,完成了科学和艺术的一次成功牵手。能否给我们介绍下“科创汇客厅”的核心定位?

田原: “科创汇客厅”的本质是一套关于产业人才工作的方法论,服务产业人才“育 引 留 用 传”全生命周期的同时,更为聚焦人才科技创新成果的有组织产业化。

设计并打造“科创汇客厅”的初心,是想在中关村论坛、大湾区科学论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这些大型会议休会期间,建立一种能持续促进人才成果转化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经过一段时间摸索,2024年我们在顶尖科学家服务和国际科技合作两个方向率先取得了突破,促成了知名院士成果落地广东、大湾区科学论坛绿能产业科技创新分论坛亮相2024年联合国气候大会等标志性事件。于是,大家开始总结方法论并给这一机制起名叫“科创汇客厅”,希望将它打造为“立足湾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新型基础设施,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上发挥独特作用。

图片说明:“绿能产业科创汇客厅”服务刘经南院士牵头的海洋通信导航遥感工作站,携手中国联通落地广东阳江

 “科创汇客厅”的几个特色分支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很多时候,顶尖人才和产业需求是“两张皮”——这边有前沿技术,却不知道产业最迫切的真需求是什么;这边遇到发展困难,却找不准甚至找不到能破解难题的真人才。于是,“湾区对话”应运而生。今年7月26日,首期“科创汇客厅·湾区对话”以蚂蚁集团华南运营中心落户广州为契机,邀请了刚刚在巴黎获得“2025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杨振宁讲座教授王小云和时任蚂蚁集团数字科技首席科学家(现任蚂蚁数科首席技术官)闫莺,围绕“密码科学+数智人才+湾区应用”这个主题深度对话。我们同现场300多位来自职能部门、高校院所、数字经济企业、产业媒体的代表们,共同制造了一场前沿科学智慧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大碰撞,解决“顶层共识”的问题。

*图片说明:首期“科创汇客厅·湾区对话”,从左至右分别是田原、王小云、闫莺’

如果说“湾区对话”是“架起桥梁、实现破壁”,“湾区圆桌π”就是要“搭建平台、加速转化”。我们邀请院士团队专家、有技改需求或应用场景的企业家、有专业能力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负责人,大家不定期坐在一起聊聊天、交交朋友,并制作成视频加以推送。今年8月底,首期“科创汇客厅·湾区圆桌π”我们邀请王小云院士团队和深圳数据交易所两方专家,对7月那场“湾区对话”中院士提到但来不及细讲的最新技术进行拆解,分析与大湾区数据要素领域应用场景的适配性,解决“精准匹配”的问题。适配性高的,自然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即便适配性不高,大家也能知道目前难以转化的症结所在,同样很有意义。

要让科学家和企业家交朋友,不能光是“坐而论道”,要通过“流动的汇客厅”让他们行动起来,最好能玩在一起。正好广州要办第十五届全运会,这就有了“湾区夜跑人”。我们美其名曰“让创新浪潮与城市脉动同频共振”,就是通过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定期相约“珠江夜跑”,将科创家生态圈的智慧碰撞融入城市地标动线,传递“风雨同行 创新不止”的品牌内核,帮助解决“信任基础”的问题。我记得广东一位知名投资人在夜跑后告诉我,他看一个科技项目是否值得投资,有个很关键的因素是项目负责人是否有韧性,“长跑能坚持”反映出的韧性和执着是获取投资人信任的一把钥匙。

*图片说明:“科创汇客厅·湾区夜跑人”全球首跑人招募海报(英文版)

记者:那么“科创汇客厅·全球青年说”呢,似乎和您刚才谈到的特色活动都不太一样?

田原: “全球青年说”是我们在2025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上正式推出的青年活动,邀请了包括联合国代表在内多位科学家、企业家以圆桌形式进行交流。它是“科创汇客厅”从湾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里程碑一步,依托主场外交、国家级会议、国际大会等应用场景开展工作,通过凝聚青年共识、协同青年行动、营造青年文化,向全球展现“开放、合作、共赢”的中国胸襟和中国智慧,服务人类科创命运共同体的高质量建设。

*图片说明:2025年9月10日,首期“科创汇客厅·全球青年说”亮相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记者:您所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人才研究院一直强调“多维协同 一诺成金”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理念。您如何评价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整体环境和发展趋势?产才院作为服务产业人才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组织,在人才成果转化上发挥了或者说将发挥哪些独特作用?

田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人才研究院由全球顶尖纳米能源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发起并担任院长,以服务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为宗旨,以打造“立足湾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 ”的国际化一流产业人才研究机构和服务平台为目标,汇聚全球顶级产业资源和顶尖人才资源,促进人才成果高效产业化,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服务人类科技命运共同体建设。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相较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大湾区有两个“不可替代”。一是产业基础不可替代。无论是绿能领域的阳江海上风电产业集群,还是数字经济领域的人工智能,都形成了从技术研发到应用落地的完整产业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试验场”和“应用场”。二是人才资源不可替代。大湾区集聚了大量的顶尖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粤港澳三地跨境人才,人才总量列全国第一。今年广东实施的“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更是加速了人才集聚。

*图片说明:“科创汇客厅”紧扣广东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向海图强”战略,促成“绿能之都 海丝名城”阳江市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等知名科研机构深度对接

 结合上述背景,考虑大湾区自古“重诺重商、兴业兴邦”的文化传统,我们提出“多维协同 一诺成金”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理念,其实是搭建“三个桥梁”。一是从技术供给到产业需求的桥梁,二是从人才培养到产业应用的桥梁,三是从地方实践到全球视野的桥梁。这三座桥梁相互支撑,形成产业人才价值实现的闭环系统:技术桥解决“转化难”问题,让科学家敢放手、企业敢投入;人才桥解决“承接难”问题,让产业有人可用、人才有路可成长;国际桥解决“升级难”问题,让地方实践对接全球顶尖资源,同时展现“中国智慧”的魅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面向各级政府和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高校、全球 500 强企业,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数据要素×产业人才服务中心”等载体优势,科学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最新技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连起来”多种渠道,精心打造“科创汇客厅”这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新型基础设施,精准提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创新、产教融合和人才发展、政策研究和管理咨询、国内外品牌科创活动策划和执行、数智化平台建设和运营等优质服务。

*图片说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人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科创汇客厅”总负责人田原赴清远市等地,积极推动湾区外人才成果在湾区落地、转化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