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融合

前进古城:蛟河的密林中,藏着一座古老的要塞

发布时间:2025-10-20 20:03:48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美丽的蛟河地处长白山余脉,这里连接着东北地区的腹地与边疆,自古以来,就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如诗如画的风景之中,一片古老的城垣静静沉睡在连绵的山岭之间,以其斑驳的遗存展现着这片土地千百年来的重要地位。

这片城垣不仅名列“蛟河人文八景”,更是蛟河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就是“前进古城”,一座曾经无比重要的要塞。

古城档案——遗址名称:前进古城,遗址坐标:吉林省蛟河市前进乡三河村,遗址年代:辽金时期,遗址规模:1.7万平方米,文保等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80年代,吉林省蛟河市前进乡三河村张广才岭土门岭段海拔约792米的山岭之间,一些残砖碎瓦以及铁器陶片裸露出地面,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考古工作队赶赴现场对地表进行了简单清理后,通过眼前的遗物确认这里曾有过人类活动的痕迹。但当时的他们并没有人意识到地表之下一座沉睡已久的古城即将因此揭开神秘的面纱。

2015年秋,考古工作队进驻古城,对其进行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也随之进行。有关这座古城的细节愈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南北走向的张广才岭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东部山地北段中轴,其中段是吉林市,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分界,在这条山岭之间,数座辽金古城坐落其中,而前进古城是其中规模最大、地势最险的一座。

这座古城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岭之间,依照山势修建,西南方向可以扼守蛟河盆地,西北方向能够控制险要的河谷地带,东面方向与西北岔古城、帽儿山古城遥相呼应,形成掎角之势,战略地位一目了然。

这座古城并非孤立的堡垒,而是一处拥有庞大防御体系的要塞,“防御墙”与“守备城”构成了其两道坚固的防线。防御墙呈现“一”字形,大体呈现南北走向,长约1189.2米,分为主墙和附墙两部分。土墙下面铺设有一层花岗岩石块,从遗迹判断,墙上曾设有瓮门、马面、角楼。守备城则是这一防御工事的第二道防线,它由东西两个小城组成,分别筑于邻近的两个山头,城址随山就势呈现不规则的形状,周长600米左右,墙高8米左右。城墙在修建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地形地势,西城的北墙与西墙北段、东城的北墙都利用了天然的断崖。目前古城遗址中发现了房址62座,其中西城52座、东城10座。从防御墙的走向以及守备城的位置判断,这一古城的修筑很可能是为了抵御从西侧进犯的敌人。

《满洲源流考》中记载,今色齐窝集岭上有故城遗址,传为金时关门。《东三省舆地图说》则记载,塞齐窝集岭上有故城遗址,相传为金时门阙,张广才岭即塞齐窝集,绵亘数百里。

那么这座古城是何时、何人所建?学者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猜测。有学者认为,前进古城修筑的时间应该在辽圣宗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复置黄龙府之后,当时东北地区松花江中游“生女真”各部族开始兴起,这一古城可能是为了抵御他们的叛乱而修筑的军事城堡。而古城的修建者很可能是当地的渤海人以及新迁来的铁骊人和兀惹人,古城的文保碑上,采用了古城建于辽代的这一说法。

也有学者认为这座古城建于金代。近年来的考古工作探明了城门、马面、角楼和城内外的道路遗迹,掌握了城内地层堆积情况和房址、灰坑等遗迹的分布,一些学者综合分析遗迹现象和出土的遗物后,初步推测城址为金代遗存,是金朝用于扼守牡丹江、松花江两江之间交通要道的军事要塞。

此后漫长岁月里,更迭的时代在古城遗址上刻下了岁月痕迹。清康熙年间,为了防御沙俄入侵曾开辟了三条驿路。其中一条由尼什哈站(今吉林市龙潭区)开始,经龙潭山、江密峰过老爷岭、拉法,再经沙兰等站到达宁古塔。而这条驿路正好穿过这座古城所在的防御体系,至今,被驿道切断的防御墙缺口清晰可见。

到了近代,守备城、防御墙多处遗迹曾被修筑的战壕打破,雨水的冲刷,林木的生长也让这座古城的完整受到了更多的挑战。

2013年,前进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针对古城遗址的保护项目也正稳步推进。

如今,这座古城依然以静默的姿态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悠远记忆,成为人们探寻先民足迹、触摸历史温度的重要坐标。未来,这座古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必将在保护与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杨波)

 

责任编辑:蔡劲蓉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