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省延安强制隔离戒毒所联合宝塔区司法局柳林司法所,走进延安育英中学,开展“绿色无毒 法润三秦”禁毒法治宣传教育百场行活动。活动以案例警示、仿真毒品展示、互动情景剧体验的形式,手把手教学生揭开毒品伪装,用法律武器筑牢青春“防毒墙”。

“吸毒真能激发创作灵感吗?”面对学生的疑问,干警并未直接作答,而是播放了21岁艺术生小杨的案例视频——他轻信“吸毒能带来灵感”的谎言尝试冰毒,从“偶尔解馋”到堕入“每日耗2000元买毒”的深渊,最终因注射过量失去了年轻的生命。画室里散落的空针管,与未完成的画稿形成刺眼对比,无声揭露着毒品的残酷。以案例为切入点,干警深入剖析毒品对人身体和心理的摧残,在讲清严重危害的同时还普及了禁毒法律知识。
“这盒‘蓝莓爆珠口香糖’,和超市买的有区别吗?”干警举起两盒包装近乎一致的“糖果”,学生小李立刻发现问题:“这盒没标生产厂家!”“答对了,但更危险的是内里成分。”干警随即揭晓答案,这盒“口香糖”添加了含氯胺酮的颗粒,服用后引发强烈兴奋和幻觉。针对“零食类”“电子类”“精神类”高伪装毒品,干警还总结出实用“识别公式”:“零食类”查包装、价格、效果是否异常;“电子类”闻烟雾气味、看商家是否回避成分;“精神类”警惕“提专注力”“减肥不反弹”等话术,同时叮嘱学生:“好奇心绝不能用在危险试探上!”
“同学逼你试‘电子烟’,说‘不吸就是胆小鬼’,该怎么办?”在“禁毒情景剧场”环节,干警邀请学生分别扮演“受害者”与“欺凌者”,还原校园涉毒常见场景。“我会直接说‘我不碰毒品,你也别碰’”“我假装肚子疼跑开,再告诉老师!”孩子们踊跃分享应对办法,干警随后提炼出“自救三步法”:一是坚定拒绝,用明确语气说“不”,杜绝纠缠;二是及时脱身,找借口离开现场,前往人多之处;三是立刻报告,第一时间告知老师、家长或警察,留存相关证据。活动最后,干警还指导学生制作“求助卡”,标注紧急联系人电话,让安全意识成为随身携带的“护身符”,并反复强调:“遇危险不硬碰,保护好自己才是首要的!”(高辉、王凤惠、李林泽)
责任编辑:刘玉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