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文卫

春日逢先生,斯地忆“同途”——回忆杨振宁先生两弹城之旅

发布时间:2025-10-22 16:51:14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作者   李婷

2017年3月24日清晨,四川绵阳·两弹城的梧桐刚冒新绿,春阳把邓稼先旧居的石阶晒得暖融融的。我攥着讲解词在院里走来走去,嘴里默念着早已熟稔的字句,随着远处车辆引擎声渐近,心跳也越来越快。

作为这里的讲解员,我数不清讲过多少遍邓稼先先生的故事,讲过多少遍他与杨振宁先生跨越山海的情谊。可当那辆考斯特悄无声息停在门前,95岁的杨先生在夫人翁帆女士的搀扶下缓步下车时,我还是怔住了——我真的见到了课本里的人物!

他身着深灰色外套,身形虽略显清瘦,目光却澄澈有神。我深吸一口气,迎上前去,内心是难以抑制的紧张。然而,这份紧张很快便被杨先生温和的目光与平易的气度所消融。当走到邓稼先铜像前,我原本温和的神情瞬间凝重起来。

“如果邓院长知道您来看他,该多高兴。”我的话音刚落,他便轻声接道:“我能来,我也很高兴。”杨先生随即和夫人一同整理缎带,缓缓躬身三鞠躬。他的手微微颤抖,像是在触碰那些滚烫的岁月,这哪里是仪式,分明是老友间跨越生死的问候。

迈进旧居狭小的屋子,墙上的老照片仿佛活了过来。杨先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从西南联大的青葱岁月,讲到普渡大学的灯下苦读,时光在他的叙述里慢慢倒流。

“1971年收到他的信,说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搞的,我在机场当场就热泪盈眶。”他说起那时的激动,眼里闪着光。谈及邓稼先,他语气格外轻柔:“他最诚恳,跟他说话就知道他不会骗人。”当我说起邓稼先隐姓埋名二十余载时,他补充道:“他最不张扬,一生就爱一个‘纯’字。”这个“纯”字,像是只有他们才懂的密码。

走进两弹历程馆,面对泛黄的史料和场景复原,杨先生的记忆闸门再次打开。但他很少提自己,大多在讲那些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默默耕耘的科学家,把所有光环都给了这片土地上的奉献者。

休息室里,我递上许鹿希先生著的《邓稼先图片传略》请他签名。他轻轻摩挲封面,翻到许鹿希对他和邓稼先的祝福语那页,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那一刻,我忽然想起邓稼先临终前两人的合影,想起邓稼先信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嘱托。

临走时,杨先生特意转向我,声音不高却字字恳切:“你们这一辈非常幸福,因为你们处于一个和平的年代。今天能够听到你精彩的讲解,我相信以后一定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愿意来到梓潼去了解那些年、那些事,因为这是这个时代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

八年过去了,每当看到游客在旧居前驻足,我总会想起那个春日。旧居的砖瓦藏着坚守,核爆的光影凝着奉献,而杨先生与邓稼先用一生践行的“共同途”,早已化作不灭的光,照亮着后来人的路。

责任编辑:刘玉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