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借电话手表?不能给!” 、“接到说我受伤的电话?要告诉爸爸妈妈!” ,在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星荷社区的活动室里,一声声清脆稚嫩的回答,汇成一堂特殊反诈课的动人旋律。
近日,义桥镇星荷社区将反诈宣传巧妙融入亲子手工活动,在短短20分钟内,不仅教会孩子自我防护,更完成了一场从孩子到家长的“反向安全教育”,探索出基层社会治理的“精准滴灌”新路径。

不同于泛泛而谈,本次活动精准聚焦两类极易令家庭“破防”的骗局:一是冒充医生谎称“孩子车祸需汇款”的电信诈骗,二是针对儿童电话手表、骗取SIM卡实施勒索的新型犯罪。
活动中,义桥镇星荷社区围绕“爱”与“信任”的主题,为大家选择合适的教育案例。例如,骗子伪装成医生或求助者来诱骗孩子,这类骗术对孩子而言迷惑性极强”。若采用动画形式呈现这一案例,既能让孩子们看得懂,加深他们的印象,还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现场,家长们神情专注,孩子们睁大双眼。真实案例让诈骗风险具象化,有家长坦言:“没想到骗子连电话手表都不放过,这课真是及时雨!”

活动精髓在于“反向输出”。在趣味竞答与情景模拟中,孩子从听众变身为“第一责任人”,学会识别风险、主动预警。
“以后你就是咱家的‘安全小卫士’啦!”一位妈妈笑着对孩子说。这种“小手拉大手”的模式,让反诈意识通过孩子的表达自然流入家庭,实现宣传从“入耳”到“入心”的跨越。

作为整场活动的点睛之笔,每个家庭在现场共同签署了一份《家庭反诈安全公约》。这份设计简洁的承诺书,仅有三句核心承诺:“陌生链接不点!陌生来电不信!遇到事情告诉爸爸妈妈!”

家长们握着孩子的手,一同在承诺人处认真签名,有的孩子还在纸上画下爱心和太阳,用稚嫩的笔触许下安全承诺。这份只需一个签名的“微公约”,虽形式简单,却意义深远,它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全家人共同的行动准则,让反诈从社区倡议真正落地为家庭契约。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如何让公共宣传真正触达人心?义桥镇星荷社区此次尝试提供了“嵌入式”样本:不追求大场面,而是借力亲子活动场景,以20分钟高度凝练、轻松有趣的内容,实现精准传播与高效触达。
“我们想证明,有效宣传未必高成本、大规模,关键在精准、创新、走心。”社区工作人员强调,“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一个个家庭串联成平安网络——这正是基层工作的价值所在。”(田韩栋)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