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协同

陕西柞水:闲置资产从“资源包袱”到“发展增量”的蝶变

发布时间:2025-10-23 09:28:53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陕南山区县受地理环境限制、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外流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闲置资产问题已成为制约柞水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瓶颈。在曾经繁盛的矿产资源型小镇,随着资源枯竭与环保政策收紧,一批采矿厂房、加工车间相继停工闲置,设备锈蚀、厂房破败,沦为沉寂的“工业锈带”;在部分早期开发的景区,因规划脱离市场需求、运营管理不善,最终陷入烂尾困境,只留下残缺的设施与荒芜的场地;在广大乡村地区,年轻人外出务工催生的“空心村”现象愈发普遍,农房、集体仓库、老旧学校、卫生室等设施因长期无人维护而逐渐损毁,据陕南部分山区县调研数据显示,农村闲置房屋比例已超30%。这些闲置资产不仅造成土地、建筑等资源的严重浪费,更潜藏着多重风险:老旧房屋年久失修,易在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下倒塌,威胁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烂尾景区的裸露钢筋、积水坑洼成为安全隐患,亟待整治;闲置场地则易滋生垃圾、蚊虫,破坏人居环境,成为乡村治理的“老大难”。

“十五五”期间,盘活闲置资产绝非简单的“修旧利废”,需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原则,以精准定位破解闲置困局,以功能重塑激活资产价值,推动“闲置空间”向“发展空间”转变,实现从“资源包袱”到“发展增量”的蝶变。

工业闲置资产:从“锈带”到“秀带”的转型

针对采矿、加工等领域遗留的闲置厂房与场地,需紧扣柞水康养、研学产业发展主线,进行“适应性改造、功能性重塑”,让工业遗迹焕发新生。

对结构完好的标准化厂房(如下梁棒材厂等),可依托柞水丰富的中药材、生态农产品资源,改造为中医药加工车间、康养食品生产线,配置现代化加工设备与检测系统,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延长“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条,将闲置厂房转化为产业升级的“新载体”;对空间开阔的场地与老旧车间,可聚焦研学市场需求,打造集实践、科普、体验于一体的研学基地与文创工坊,设置手工制作、地质科普、艺术展览等功能区,例如将闲置采矿车间改造为“秦岭矿产地质科普馆”,通过实物标本、模拟采矿场景、互动实验等形式,开展地质研学活动,让工业旧址成为“知识课堂”;对濒临废弃但风貌独特的厂房,可实施“微改造、精提升”策略,保留烟囱、管道等工业遗迹符号,引入咖啡馆、主题民宿、艺术家工作室等新业态,打造“工业风”文旅打卡地,吸引年轻群体消费体验,实现“工业锈带”到“产业秀带”的华丽转型。

烂尾景区资产:从“留白”到“亮点”的重塑

对规划失当、运营失败的烂尾景区(如九天山等),需摒弃“大拆大建、盲目重启”的误区,通过“重新评估、轻资产运营、资源整合”的路径实现盘活,让“开发留白”变为“文旅亮点”。

首先,由政府牵头组建专业评估团队,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生态承载力等维度进行全面研判,精准定位适配的发展方向,避免重蹈“脱离市场、重复建设”的覆辙;其次,引入擅长轻资产运营的文旅企业,以“最小干预”为原则改造烂尾设施,结合当下休闲旅游趋势,打造生态露营地、户外探险基地、星空观测站、森林疗愈场等轻量化项目,降低投资风险的同时贴合游客需求;最后,推动烂尾景区与周边资源“串珠成链”,纳入区域旅游整体布局,例如将某烂尾山水景区改造为生态露营地后,与周边的溶洞地质奇观、乡村民宿集群、非遗工坊串联,设计“日间观光探奇+夜间露营休憩+民俗体验互动”的组合产品,形成旅游闭环,让曾经的烂尾项目成为区域旅游的“新节点”。

乡村闲置资产:从“空屋”到“宝库”的激活

乡村闲置农房、集体设施是存量激活的重点与潜力所在,需构建“政府引导、集体牵头、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多元协同模式,让闲置资产产生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

对闲置农房,可推行“村集体托管+企业专业运营”模式:村集体统一收储农户闲置房屋,通过“以房入股”方式与文旅企业合作,由企业负责改造升级为乡村民宿、康养小院、艺术家工作室等业态,农户按股分红并可参与务工,例如惠达集团将阳坡院子和佬林客栈的几十栋闲置农房改造为“终南山”民宿集群,既保留乡村风貌,又实现农户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的效益;对集体闲置设施,如老旧学校、仓库、卫生室等,可根据乡村发展需求“一设施一规划”:将老旧学校改造为乡村养老服务站,配备护理床位、康复器材与文娱设施,解决农村养老难题;将闲置仓库升级为农产品仓储冷链点,延长特色农产品保鲜期,助力农民“稳收增收”;将废弃卫生室改造为便民服务中心,提供代办、咨询等服务,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对闲置宅基地,可通过“增减挂钩”政策复垦为耕地,保障粮食安全,或统筹规划建设乡村公共停车场、文化广场、健身步道等基础设施,优化乡村空间布局。通过分类激活,让乡村闲置资产从“沉睡空屋”变为带动增收、完善服务的“发展宝库”。

从工业遗迹的重生到烂尾项目的焕新,再到乡村空屋的激活,柞水以存量激活为抓手,不仅破解了资源浪费的难题,更培育了产业新增长点、完善了公共服务、拓宽了增收渠道。这种“变包袱为增量”的实践,为山区县破解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柞水方案”。(商洛市柞水县发展和改革局

责任编辑:刘玉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