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学生群体高质量成长,破解体育学生发展方向多元、就业需求差异化的难题,莆田学院体育学院以“精准指导+榜样引领+长效保障”为核心,构建覆盖全路径就业育人体系,通过分类施策、群体赋能、资源协同,实现从“个体突破”到“群体成长”的跨越,为高校体育专业就业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精准画像:锚定需求,为不同阶段学生“定制”成长路径
2019年,谭中星怀揣体育教育梦考入莆田学院,为了实现自己的军旅梦,他留学籍携笔从戎,2021年退役复学后,他斩获各类荣誉,最终叩开研究生大门。谭中星的逐梦路,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勋章,更藏着莆田学院体育学院破解学生成长与就业难题的实践密码。
体育专业学生发展方向多元——体育教师、参军、体育培训、考研各有需求,唯有“一人一策”才能激活成长潜力。针对退役复学学生,学院建立“返校即对接”机制让退役复学生完成从“军人”到“学生”的无缝切换。返校时,辅导员第一时间梳理《运动解剖学》、《学校体育学》等6门核心课程,联合专业课教师制定“补课清单”:利用课后答疑、提供往届课程笔记、协调教师开放时间,帮助退役学生快速补上专业断层;考虑到军人“自律、担当”的特质,推荐退役学生担任班委,既退伍同学的组织能力有了用武之地,也通过“服务集体”更快融入校园。针对大三考研学生,学院进一步精准对接需求:安排考研寝室,联系往届考研上岸学长分享备考经验,甚至邀请专业课教师针对“体育教学论”难点开展专项辅导,让备考之路少走弯路。
这种“精准施策”并非个例。针对有参军意向的学生,学院联合校武装部邀请退役学子开展“军营体验分享会”,用真实经历,解读体育专业学生在军营的发展优势——2024年至今,已有17名学生受其影响报名参军,为国防事业输送兼具体育技能与纪律意识的人才;对于计划直接就业的学生,学院聚焦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核心岗位,开展“教学技能实训营”:组织学生模拟中小学体育课授课、邀请莆田市第五中学体育名师现场点评,甚至联合本地体育文化公司开展“青少年体能培训”实习,2025届毕业生中,有18人通过实习实现“就业即上岗”,岗位适配率显著提升。
榜样赋能:以“个体标杆”激活“群体动力”,营造就业创业好氛围
“这样的学生不是‘孤例’,而是我们想让更多学生看见的‘可复制样本’。”体育学院就业工作负责人表示。学院将优秀毕业生成长故事转化为就业育人的“活教材”,通过“场景化宣传+沉浸式分享”,让“奋斗”从个人选择变成群体共识。
在宣传层面,学院微信公众号开设“先锋体育”专栏,深挖优秀师生事迹,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推出系列优秀校友、党员等风采事迹宣传,2020届毕业生郝俊杰个人事迹入选2020年全国第三届“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征集活动。此外,学院每学期组织3~5场“榜样面对面”活动,邀请优秀校友、毕业生作为主讲人,围绕“体育考研专业课复习技巧”“如何平衡学生工作与学业”等问题结合自身经历答疑——2025年毕业生考研上岸率增长4%,在低年级学生中有38名学生当场表示“想尝试考研”,26人加入学院“学习互助小组”。
更重要的是,学院推动榜样力量向实践延伸。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获得者主动加入学校“体育支教志愿者队”,带领队员前往莆田市涵江区、荔城区等乡村学校,将“奋斗精神”融入体育教学:教孩子们用“稍息立正”练纪律、用“接力跑”练协作,既提升了自身教学实践能力,也让更多同学看到“体育教育”的职业意义。目前,该支教队已与乡村学校、社区等建立长期合作,累计培养80余名具备实践经验的志愿者,其中70%在毕业后顺利进入中小学或体育培训机构任教,实现“实践能力提升”与“就业竞争力增强”的双向赋能。
长效保障:构建“校企社”协同机制,拓宽就业与发展空间
“光有榜样还不够,得给学生搭好‘成长梯子’。”体育学院院长林立新表示。为让更多学生实现就业目标,学院打破“校内闭环”,联动企业、社会机构与高校,构建“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长效保障体系,为学生就业与升学拓宽渠道。
在升学支持上,学院除了为考研学生协调住宿条件、自习资源、对接学长经验,还邀请上海体育大学等名校教师来校讲座,为考研学生开拓专业视野;同时,充分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缓解学生学习生活压力,助力毕业生全身心投入就业准备。2025年,学院共有两百余名学生获得各类奖助学金,其中35人通过考研或优质就业实现目标,资助政策与升学就业指导的“双向发力”,有效降低了学生的成长顾虑。
在就业合作上,学院与莆田二中、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舒华体育公司等单位签订“就业实习基地”协议,每年输送150余名学生参与体育赛事组织、校园体育教学、青少年体能培训等实习工作。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等岗位,学院联合莆田市体育局、合作企业开展“技能认证培训”,帮助学生考取“社会体育指导员证”等证书,2025届毕业生中持有体育类相关证书占比82%,就业选择更丰富。
从“个人励志”到“群体成长”,莆田学院体育学院“精准指导+榜样引领+长效保障”就业育人组合拳有效激活体育学生的成长潜力。未来,学院将继续优化模式,为更多学生搭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平台,为就业工作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体育方案”。(曾瑾、谢秋罕)
责任编辑:刘玉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