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苏高邮农户家的简易私塾,到全国巡展的艺术殿堂;从无锡打工的木工小匠,到执掌四海陶艺馆的陶刻名家,书法陶刻家周五帮的人生轨迹,恰似他刻刀下的线条,起于平凡却藏着千回百转的力道。这位手握“双刀”的匠人,以书法为魂、以陶刻为骨,在笔墨与紫砂的交融中,书写着一位当代手艺人的坚守与担当 。
私塾启蒙,墨香种下艺术萌芽
1966年,周五帮出生在江苏高邮营南村一户普通农家,艺术的种子,在他5岁那年悄然埋下。彼时,叔公周祝三在生产队的简易私塾学堂学写毛笔字,每天放学后,总会带着墨汁急匆匆赶回家,把刚学到的楷书技法“热炒热卖”教给年幼的周五帮。昏黄的煤油灯下,叔公握着他的小手在毛边纸上运笔,横平竖直间,端正的汉字让周五帮一眼入迷 。

“那时候没有像样的纸笔,就用树枝在地上画,用蘸水的毛笔在青砖上写。”周五帮回忆,凭着一股钻劲,他照着叔公教的笔法依样画葫芦,进步神速。10岁那年,公社举办毛笔字比赛,他带着自己苦练数月的作品参赛,一举夺得第一名。站在领奖台上,捧着用红纸包着的奖品,周五帮在心里悄悄立下誓言:要把毛笔字写好,写出名堂来 。
打工岁月,在困顿中坚守笔墨初心
1982年,16岁的周五帮为贴补家用,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家乡,辗转到无锡打工。最初做小工搬砖抹灰,后来拜师学做木工,每天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浑身酸痛得连抬手都困难。最窘迫时,他和工友挤在不足十平米的工棚里,连摆一张书桌的地方都没有,坚持了11年的毛笔字研习,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 但对书法的热爱,早已融入他的骨血。1992年,有了一定积蓄和雕花技艺的周五帮,带着对艺术的憧憬闯荡上海。租下小小的单间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文具店买笔墨纸砚,重新拾起搁置多年的毛笔。他四处搜罗欧阳询、柳公权等书法大家的碑帖,日夜临摹,却总觉得不得其法,始终找不到书法创作的“门道” 。转机发生在上海新华书店的一个午后。周五帮在书架上偶然翻到原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小晴先生的《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书中清雅秀丽的楷书字体、深入浅出的技法解析,让他瞬间眼前一亮,这正是自己心心念念想要学习的楷书范本!他当即买下书,如获至宝般揣在怀里,反复研读,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心中萌生:要拜刘小晴先生为师,走上专业的书法创作道路 。
拜师名师,手摹心追练就真功夫
为了能拜入刘小晴先生门下,周五帮从零开始系统学习。他按照书中的技法要领,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字,临帖、读帖、背帖,常常写到深夜。手指磨出了厚茧,手腕酸得抬不起来,他就用热水敷一敷;眼睛盯得发疼,就用湿毛巾擦一擦、滴上眼药水,坚持完成每天设定的练字目标才休息 。

2000年,经友人牵线搭桥,周五帮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刘小晴先生。他紧张地递上自己的书法习作,没想到刘小晴先生仔细翻阅后,爽朗地说:“拜师仪式就免了,你要是认我这个师父,哪天把师母带到高邮,尝尝你们家乡的汪豆腐就行!”这句朴实的话,让周五帮热泪盈眶 。2024年10月18日,这份多年的心愿终得圆满,周五帮在正式的拜师仪式上,向刘小晴先生行拜师礼,成为其门下弟子,终于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拜师夙愿 。
在刘小晴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周五帮的书法技艺突飞猛进。他牢记师父“书法要先求端正,再求变化”的教诲,从楷书的间架结构练起,一笔一划揣摩笔法精髓。为了领悟“提按顿挫”的诀窍,他把师父的作品挂在墙上,每天对照临摹数十遍,连吃饭、走路时都在琢磨运笔的力道。“废纸三千,勤奋是磨石”,靠着日复一日的坚持,他的楷书逐渐兼具严谨法度与灵动气韵,为日后的陶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书法根基 。
跨界探索,从书画到陶刻的破茧之路
书法与绘画相辅相成,在钻研书法的同时,周五帮也开始涉足绘画领域。得益于农村生活的积累,周五帮在绘画上有着天然的优势。童年时与鸡、鹅、鸭、牛等动物相伴的经历,让他对动物的神态、动作了如指掌,提笔便能精准勾勒;家乡的青绿山水、一草一木,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化作绘画创作的鲜活素材。他的绘画技艺快速提升,书画融合的创作思路,也为他打开了新的艺术大门 。

2010年,周五帮因书画创作结识了著名国画家唐云的关门弟子许恺德。许恺德擅长在茶壶上画竹,却需请专人刻制。得知周五帮早年学过木雕,又精通书法绘画,许恺德半开玩笑地说:“你要不试试刻壶?”让许恺德没想到的是,周五帮拿起刻刀,不到两个小时,就将壶身上的书法与竹画完美呈现,刀法精准流畅,既还原了笔墨的韵味,又兼具金石的质感。这份天赋与功底,让深耕陶刻领域多年的许恺德惊叹不已 。
壶间悟道,双刀技法铸就陶刻匠心
2011年,经许恺德引荐,周五帮结识了著名紫砂大师许四海先生。初次见面,周五帮便展示了自己的书画与刻壶作品,许四海先生看后颇为赞赏,却并未立刻收他为徒,而是提出“先接触三年,互相了解” 。三年间,周五帮常往返于上海与宜兴之间,跟着许四海先生学习制壶、识泥、烧窑。他深知,陶刻不同于木雕,紫砂壶泥坯质地松软,刻得重了,整把壶会直接报废;刻得轻了,烧制成型后字与画又缺乏立体感,下刀的力度、角度、深度都大有学问。许四海先生将自己毕生钻研的独门技法倾囊相授:海派“单刀”刻法,线条刚劲利落,富有金石气息;传统“双刀”刻法,笔法细腻圆润,尽显秀雅之美。他还为周五帮量身定制创作思路:刻山水用“单刀”,凸显山水的雄浑气势;刻花鸟鱼虫用“双刀”,展现生灵的灵动鲜活 。
为掌握“双刀”融合的技法,周五帮把工作室当成了家。他每天天不亮就开始练习,先在泥坯上用毛笔勾勒底稿,再握着刻刀反复琢磨下刀的力度,报废的泥坯堆得像小山一样高。靠着书法绘画的扎实功底,加上日复一日的苦练,他很快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陶刻技艺——刻字时,依循书法的提按顿挫调整刀速;雕花时,结合绘画的疏密层次控制深浅。短短几年,他就为许四海先生刻制了千余把紫砂壶,精湛的技艺得到业界认可,被正式收为许门“第108将”,还被聘为四海陶艺馆馆长 。
如今,周五帮的陶刻作品已成业界标杆。他与韩敏、车鹏飞、刘一闻等名家合作的壶艺作品,兼具书画意境与刀刻神韵。著名书法篆刻家刘一闻评价:“五帮壶刻刀法,既能体现书画的立体感,又能彰显其特殊的韵味,可谓别具一格,有味!”98岁高龄的著名国画家陈佩秋先生,也对他的陶刻艺术青睐有加,欣然题赠书法条幅以示鼓励 。
桑梓情深,用善举诠释匠人温度
从16岁离开家乡闯荡,到成为知名的书法陶刻家,周五帮始终牵挂着高邮营南村的父老乡亲。2000年,得知村里主干线尚未通有线电视,他主动捐款,让村民们看上了清晰的电视节目;2008年,为解决村民饮水难题,他捐出10余万元,为营中村铺设自来水管道;2009年,他又出资装修村部,改善村务办公条件;2013年,看到乡亲们缺乏健身场所,他再次捐款修建营南社区健身广场 。

从2008年至今,每逢春节前夕,周五帮都会准时赶到镇敬老院,为孤寡老人们送去5000元慰问金和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家乡的养育。”面对乡亲们的称赞,周五帮总是朴实一笑。这份对家乡的拳拳之心,如同他刻刀下的线条,温暖而有力量 。
如今,年过五旬的周五帮依然保持着每天练习书画、钻研陶刻的习惯。他的作品多次入选“航天精神书法展”“喜庆二十大胜利召开书画展”等全国性展览,10幅动物画、14幅陶刻、3幅书法作品还被收入《我和我的祖国》大型文献珍藏册。但对他而言,荣誉只是点缀,真正的追求,是让书法陶刻这门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
“只要拿起刻刀,我就觉得踏实。”在四海陶艺馆的工作室里,周五帮握着刻刀,在紫砂泥坯上缓缓运刀,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壶身上,刀痕与墨色交织,勾勒出传统技艺的当代新生,也映照着手艺人最纯粹的初心 。(宋寿平)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