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文卫

宝藏展览上线!广州珐琅珍品空降花都美术馆

发布时间:2025-10-27 11:05:55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2025年10月24日上午,“融釉生辉·溢彩流光——广州珐琅珍品展”在花都区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花都区文化馆(花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花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发展指导中心联合主办,展期将持续至11月8日。

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州珐琅制作技艺”首次在花都区美术馆集中呈现,本次展览以“传承与创新”为主线,通过四大特色展区系统梳理了广州珐琅从清代外销鼎盛时期到当代焕新发展的完整脉络。展览不仅呈现了广州珐琅艺术的精湛工艺与美学高度,更以多元的展陈方式,打造了一场融文化深度、视觉魅力与互动体验于一体的非遗艺术盛宴。

【源·溯】

广州珐琅的历史长廊:回溯外销辉煌

本展区以编年史的形式,系统梳理并重现清代广州珐琅的生产与外销盛景。现场展出来自不同时期的仿清代珐琅经典器皿,如《铜胎画珐琅小壶》,纹饰层次分明,色彩浓郁典雅,是中西审美交融的杰出代表;另有《铜胎中彩珐琅糖盅》,釉色莹润如玉,掐丝精细流畅,展现出当时高超的填釉与金属工艺。

展区还陈列有历史工具、传统釉料及工艺流程图解,清晰呈现画珐琅、掐丝珐琅等核心技艺的制作流程,引导观众深入理解广州珐琅的技术源流与艺术根基。

【承·匠】

传承人的守正之境:致敬匠心坚守

本展区聚焦广州珐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大师殿堂”为设计基调,营造庄重典雅的氛围,集中展示多位传承人的传统题材精品。例如,省级传承人杨志峰的《铜胎画珐琅镂空风景四方榄形瓶》以紫铜、珐琅釉料为材料,以四方榄形为设计造型,线条简单流畅,四面镂空为树枝干结构,镂空外的整体施黄色珐琅釉为地。

该作品的创作灵感源自阳光、空气、树木交响曲,主题图案设计以几何色块为结构,手绘出大自然风景,有阳光、树木、小鸟、香花、小草、蝴蝶和小屋,一派田园风光,是一件极具现代特色的珐琅原创作品。2012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又如《铜胎画珐琅五棱大福瓶》,造型古朴,釉质饱满,以经典配色再现传统广珐琅的庄重气韵,彰显广州珐琅深厚的工艺底蕴与岭南艺术特质。

【创·变】

广州珐琅的当代叙事:解锁非遗新样态

本展区致力于打破公众对非遗“传统固化”的刻板印象,集中呈现广州珐琅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多元探索。

现场展出传承人杨承燊创作的系列创新作品,包括:《铜胎透明珐琅贴金花卉高脚盘》,以纯铜为胎,复原传统透明珐琅工艺,釉色清透如琉璃,光线下可隐约透出胎体纹理,尽显材质本身的通透美感,获得2024年第二十届广州市工艺美术精品展览工美金工奖;《银胎珐琅袖扣》,设计灵动精巧,质感出众,将珐琅工艺融入现代时尚配饰,兼顾实用与审美,推动非遗走入日常生活。

【活·态】

非遗的未来视野:看见传承新力量

本展区以“活态传承”为主线,聚焦广州珐琅在当代社会中的延续与拓展。现场陈列多款广州珐琅文创衍生品,如印有经典纹样的茶器套装、小巧雅致的珐琅吊坠等,兼具美感与实用性,拉近非遗与公众的距离。

展区还特别设置“非遗进校园”成果展示,呈现花都区实验中学(广州珐琅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学生的优秀作品。其中,与传承人杨志峰合作的“青山粤韵·珐琅新彩”项目,荣获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生动展现青少年对珐琅技艺的理解与创造力,也昭示着广州珐琅在未来发展中的蓬勃生命力。

为满足不同观众的观展需求,本次展览同步构建线上线下联动体验体系。线上VR展览将打破时空限制,观众可360°沉浸式观看展品;线下则推出“新潮·广珐琅:非遗美学手作课”——邀请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指导,学员可亲手尝试掐丝、填釉等简易工序。

本次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体现了文化惠民的公益宗旨。花都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指出,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近非遗与公众的距离,让广州珐琅的文化价值被更多人了解与欣赏,进而激发其传承活力,在创新中焕发时代生机。(陈赞亮 花都区文化馆供稿/供图)

 

责任编辑:蔡劲蓉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