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米七五的中等个儿,被阳光晒得黑红黑红的皮肤,圆圆的脑袋上一头灰白的短发,一双浓眉下总是笑眯眯的眼睛,和蔼的就像村里普通的老头,这就是人称“罗叔”的老罗。
老罗本名罗烈顺,是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人武部最老的职工,还有2个月即将达龄退休了。从19岁参军入伍,到25岁转业进入武装部,从浪花白到迷彩绿,从舰艇水兵到国动老兵,老罗用41年的“兵龄”为国守岗、为军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兵之初
1984年秋,刚满19岁正在读高二的罗烈顺,在几个玩伴的怂恿下报名参军,成为原南海舰队的一名水兵。经过几个月的专业培训,罗烈顺被分配到湛江某护卫舰支队担任报务兵。
当兵伊始,新兵罗烈顺和大家一样,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站岗执勤、维护保养、专业学习、出海训练等工作,像一只刚出壳的海鸟般,在波澜不惊中静静成长。
1985年,因能力素质突出,罗烈顺被选调到当时正在上海开建的新型导弹护卫舰553舰,成为舰上最年轻的战士,一边接舰一边学习专业知识。半年后,他又随舰远赴西沙、南沙执行巡逻护礁任务,并在其间顺利转成志愿兵。
1988年3月14日早上,正在南沙华阳礁巡逻的553舰报务兵罗烈顺,突然接到敌人即将入侵赤瓜礁的电报,他立即向上级汇报敌情。作为海上指挥所,553舰立即赶往赤瓜礁,并现场指挥502、531、556号护卫舰展开反击。“314”海战持续约48分钟,中国海军取得击沉敌军舰2艘、击毁1艘的辉煌战绩,彻底击退敌军挑衅。
“炮响时,我就扒在报务室的舷窗上目睹了战斗全过程,一点都没觉得害怕。”回忆起37年前的海战细节,罗烈顺侃侃而谈,仿佛战斗就在昨天。战斗结束后,553舰被上级记集体三等功一次,罗烈顺也因收发报及时无误荣立个人三等功。
海战结束后,来不及品尝立功的喜悦,罗烈顺又随舰驰骋在祖国的南沙海域,开始一轮又一轮紧张而枯燥的巡逻护航。直至1990年7月,超期服役近一年的罗烈顺,因为留队指标有限,才恋恋不舍的脱下军装。
兵之缘
刚退役时,老罗是有“逆天改命”的机会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手持“城镇户口”、又有服役经历的罗烈顺,在退役后可以直接安置工作。为了“奔个好前程”,家里人都劝他选择市公安系统,福利待遇好,工作又光鲜。
“你在部队立过功、受过奖,正是我们急需的人才,来我们这里大有作为。”与此同时,当初亲自送罗烈顺入伍的当地武装部部长也主动登门邀请。
当时,汕头正值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期,一边是市直权力部门,一边是县级边缘单位,前面是亲人所盼,后者是领导所托,罗烈顺究竟何去何从?
“是部队培养了我,我才拥有选择的机会,现在部队需要我,我不能不管不问。”经过再三思索,罗烈顺最终选择到地方武装部报到。
年轻的罗烈顺不知道的是,按照当时的政策,县级武装部虽然负责兵员征集、民兵训练和国防教育等工作,但归地方建制,人员编制也归属地方,武装部并不是部队。一直到1995年,国防和军队体制改革调整,县级人武部才重新收归军队,接受军地双重领导。
“其实当时就是觉得和部队的缘分未尽,心里的军装还没脱下来。”许多年后,老罗笑着说,他虽然没有再次穿上军装的机会,但能为部队服务,他就觉得自己永远是个兵。
一次选择,一生无悔。正是一句“缘分未尽”,25岁的罗烈顺刚脱下“浪花白”,又一头钻进“迷彩绿”,成为国防动员的一名“新兵”,一干就是35年。

兵之迁
有人说,老罗的青春史就是人武部的发展史。这话用在罗烈顺身上一点不假。
1990年9月,罗烈顺进入原汕头市潮阳县武装部,几个月后又被老领导挖到河浦镇武装部工作,在总共只有四个人的部里负责财务和武器管理等工作。
1993年4月,潮阳县撤县设市(县级),由广东省直辖,汕头市代管,河浦镇同步升级为区,原镇武装部人员分流,罗烈顺一人坚守武装部半年多,后被分至新成立的河浦区人武部办公室。
1996年,因军队体制改革调整,全国县级人武部正式收归军队,罗烈顺又被调整至河浦区人武部新设立的后勤科。
2003年1月,潮阳市再次撤市改区,设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罗烈顺随调至新成立的潮南区人武部后勤科。仅有5人的筹备组,办公就挤在由饭堂仓库临时改建的办公室,睡觉就在另一个杂货间里搭铁架床。整整一年里,罗烈顺每天要挤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上下班。
经过一年的筹备,2004年4月7日,潮南区人武部才终于在一所小学的食堂正式挂牌。条件艰苦,罗烈顺和大家一起动手,把学校门房改造成值班室,将食堂的一间宿舍用木板隔成三个办公区,在餐厅放上铁架床当成集体宿舍,再将楼梯间改成厕所。
2011年8月,在军地领导的多方协调下,将交通局位于司马浦镇的一栋三层养路收费站改做潮南区人武部临时办公点。罗烈顺再次作为先遣组成员,每天骑着自行车到新营区负责督导办公楼的工程改造。一年后,潮南区人武部顺利搬迁。
2022年,潮南区人武部新营区正式批复建设。2023年,年近六十的罗烈顺再次被委以重任,作为武装部代表进驻建筑工地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2024年3月,潮南区人武部新营院正式搬迁启用,结束了21年无独立营院的历史。
漫漫人生路,回首弹指间。35年里,罗烈顺历经3次国防体制变迁、2次地方行政区划变迁、4次武装部搬迁,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岗位如何变化,他始终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从青丝到白发,从青春到暮年。
兵之责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认真!”同事们说,这是老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些年里,武装部几度改革、数次搬迁,大到营房建设,小到水电装修,次次作为筹备组成员的罗烈顺,“没困难抢着干,有困难顶着干”,硬是靠着一股子认真劲儿,圆满完成一项项任务,保障了一茬又一茬的官兵顺利入住办公。
作为舰艇报务兵出身的罗烈顺,一开始被安排负责财务工作,不懂会计,他就抱着厚厚的书本啃;不会出纳,他就拿着账本挨个请教,硬是将自己逼成了“财务通”,经手的账物从未出错。
后来岗位调整,罗烈顺负责武器装备管理,单位的枪炮换了一型又一型,他白天蹲在基地仓库对着装备一件件研究,晚上坐在灯下翻着资料一页页学习,像“攻山头”一样攻克了数十种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保证了单位各项救灾、演练、集训任务的安全顺利。
再后来,老罗又兼管单位的营房水电系统,他不厌其烦的追着设备厂家学、跟着安装工人问,最后繁杂的管路他“一口清”,新添的装备“一抓准”。
“老罗负责的事,我们最放心。”这是单位领导对老罗的一致评价。
2003年3月,正忙着潮南区人武部筹建工作的罗烈顺,又接到保障民兵演习任务的通知,他打起背包赶赴演训场,和民兵们同吃同住十余天,圆满完成演习后勤保障工作。
2013年8月,受第11号强台风“尤特”和第12号台风“潭美”的双重影响,汕头潮南遭遇特大洪涝灾害。罗烈顺带领民兵深入灾情最为严重的司马浦镇华里西村,在一人深的洪水中挨家挨户抢险救灾,双脚泡的浮肿也不退缩。
2018年8月,潮南区因持续暴雨再次引发特大洪灾,53岁的老罗再次请缨,带领民兵前往仙城镇抢险救援。
“大家都说我是部里最老的同志,什么叫最老的同志?那就是事事要让领导放心,时时要给年轻同志当好表率!”作为即将退休的老同志,老罗说他要“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每天带着徒弟熟悉营区的各种水电管路,生怕教漏了什么。
兵之矩
熟悉老罗的人都知道,他有一辆“宝马”:一辆已经骑了三年的二手摩托车。那是他儿子买给他的。
这些年,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老罗每天天不亮就要骑一个小时的摩托车赶到单位上班,从未迟到。二十多年过去了,他已经骑坏了六辆摩托车。
有人笑话他,在武装部工作那么多年,管过财务,当过保管员,干了几十年征兵工作,又几次监管营区工程建设,随便捞点好处,不就可以“单车换摩托,摩托换汽车”?每次老罗都笑着摆摆手:“你知道我这人难为情,最怕的就是欠人情。”
最怕欠人情的老罗,对待原则却是最毫不留情。部里的老同志说,以前老罗管财务时,账单里有一毛钱的差错他也要算半天,说不清楚的账单他从不签字。有人气的骂他“死脑筋”,老罗却理直气壮地回怼道:“报账就像打仗,错一个代码,战局就会不一样。”
还有一次,一位和老罗关系不错的民兵找到他,想请他从仓库里搞套旧军装,却被老罗一口拒绝,从此那个民兵再也没理过老罗。
在武装部工作多年,老罗负责征兵工作几十次,难免会有地方领导和亲戚朋友托他找关系、递条子,每次老罗都会耐心地跟对方说:“我是当过兵的人,现在让我违反规定帮你们花钱去当兵,既欠人情,又违良心,我做不来!”
2023年,潮南区人武部新营区开工建设,老罗负责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大到营房建设、项目采购,小到水电装修、营区绿化,涉及的公司企业数十家,总金额达到三千多万。有的工人在施工中想偷工减料,有的公司想托老罗参与项目采购,还有的为赶进度想提前入场装修,每次都被老罗严词拒绝。平时一脸和善的老罗说,那段时间真没少动气吵架,头上的白头发都肉眼可见的变多了。
“新营区是我们武装部几代人的心血,也是所有人做了21年的梦,我不能为了一点私利,让梦砸在我的手上。”如今站在宽阔气派的新营区里,老罗依然像一个“缝补匠”一样喜欢到处转转,时不时挑出点小毛病出来,然后再亲自动手修修补补,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
兵之愧
“我没有给过她一天好日子!”聊起家,已经六十岁的老罗几次转过头去,默默地点上一支烟,然后仰着头拼命的抑制眼泪。
老罗说的她,是他的老婆郑素卿。1994年10月,在当地一位领导的热心介绍下,罗烈顺迎娶了在粮食局工作的郑素卿。说是迎娶,家境贫寒的罗烈顺却连一件彩礼都拿不出,没有酒席,没有结婚照,就连婚房都是向郑素卿的朋友借的。结婚时,罗烈顺带着郑素卿在汕头转了三天,就算是“旅游结婚”了。
婚后第二年,他们生下一对双胞胎。那时候,正是武装部调整改革的关键期,单位人少事多,罗烈顺还要驻村兼顾计划生育和殡葬改革等工作,经常是忙到天黑才回家,所以家里的大小事务,基本上全靠郑素卿一人操持。
转眼间,两个孩子开始上学,罗烈顺又因为调到新成立的潮南区人武部,离家越来越远,更是无暇顾及家庭。老罗回忆说,那段时间,他们夫妻俩都要忙工作,孩子放学早,只能经常饿着肚子在学校门房写作业,等到天黑下班再去接回家。
老罗年幼丧父,母亲因为悲伤过度导致双目失明,一直住在乡下由哥哥照料,老罗只能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回家帮忙照顾一下。后来,老罗的哥哥也因为意外导致双腿残疾,日常起居需要人照料。为了家庭,郑素卿毅然选择提前内退,一边照顾老人和兄长,一边照顾孩子,直到老罗的母亲和兄长病逝。
“很多人不理解,刮风下雨、节假日大家都在往家跑,我们就要往外跑。”老罗说,这些年,因为值班执勤、训练演习、抢险救灾,他错过了家里太多重要的时刻,面对家人,他心里充满了愧疚。
“那你后悔过吗?”面对记者的提问,老罗狠狠地掐灭了手中的烟头,然后缓缓地说:“世上没有后悔药,当过兵的人都会懂。”
好在时光总会流逝,一切苦难终归过去。如今,老罗的一对双胞胎儿女已经大学毕业,女儿在深圳一家国企上班,儿子也在广州一家公司工作,并且生下一对儿女,一家人幸福美满。
谈起退休后的打算,老罗思索了很久,他说:“如果组织没有需要,我就好好陪陪家人照顾孙子。如果组织还有需要,我随时听从召唤,因为我永远都是一个兵。”(陈伟赞 陈健)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