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何可祜出生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5月,1949年4月参军。1955年7月,退伍后的他回到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老家务农。2022年,父亲去世。在我与弟媳整理他老人家的衣柜箱子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塑料袋裹着一沓厚厚的书本,打开之后我看到的是一个封皮已褪色的红色笔记本和他生前总爱翻看的那套四大名著。

红色笔记本
翻开笔记本,父亲刚劲有力的字映入眼帘,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父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经历还有一些我们看不懂的符号、图标。当时,弟媳的意见是都烧了,但我为女儿,我还是想留个念想,所以把笔记本和书籍都留在了身边。
父亲参军入伍后因为读过4年书,写得一手好字,这也是我当时珍藏笔记本的原因之一。从部队转回地方时,地方领导问道“你是当工人还是当农民?”我父亲的回答是“当农民”。当时“工人是领导,农民是群众”是众所周知的道理,这句“当农民”也确实有点让人意外,他也因此被同年回到地方的老同志打趣说“他农民没当够”。从部队回来到2022年过世,他月收入从最初的14元,到最后1800多元,同样是参战回来的,比其他老同志一个月少拿一半还不止,也不知道他当时心里怎么想的,但父亲始终不过多言语。
退伍后,父亲一直保持读书写字的好习惯,读的最多的就是四大名著,尤其喜欢看《三国演义》,他常说,书里的描写的战争场面和计谋内容很丰富,值得多看几遍。他对子孙后代始终严格要求,经常告诫我们要坚持勤劳朴素的家风家规,延续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再次捧起笔记本,脑海里回想起父亲从小对于我们的许多教诲“做事不要偷懒耍滑”“平日里要勤劳朴素”,以及那个他反复提及的战场回忆——“一个人守着战友的尸体在战壕里一整晚”。战壕里每个猫耳洞里两个人,父亲当时和那个小伙子守在洞里,第二天下午,他们和敌人展开一次激烈的枪战,小伙子不幸中弹,当场就断了气。那天晚上,战壕外枪林弹雨,小伙子就静静地躺在他的身边……每次讲到这,父亲就哽咽地说不出话。我想这是父亲在战场上最深刻的一次回忆。

专武干部向何秋萍女士送上捐赠证书
2024年10月,社区民兵连长小周过来了解和摸排老革命们有没有一些老物件可以捐赠。我想到了父亲的笔记本,再三考虑之后,决定把它捐给湖南革命军事博物馆。
拿到捐赠证书,我感到非常高兴,笔记本不仅见证了父亲一生走过的峥嵘岁月,里面还记录了战术战法研究和军事地形分析图,工作人员跟我说这个具有较高的军事收藏价值,这些物件还能为国家军事文化力量贡献一份力量,一定也是父亲愿意看到的,也是我们全家的荣幸。(口述/何秋萍,编写/邓小保、苏好、李为)
编者语录: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先锋。抗美援朝战场上,多少青年担当起民族英雄、卫国先锋,奔赴战场已是英雄铁证,荣耀加身,然而当他们幸运归来,又有多少像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张富清一样,隐姓埋名60余载,亦或是像写下作战笔记的何可祜老战士一样,做完火线英雄之后,继续淡泊明志地坚守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战线上。或许,他们都知道,民族复兴,绝对不止于国土保卫的战场,更有文化传承的使命。
责任编辑:刘玉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