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临海市永丰镇周沈村的晒谷场上热闹非凡,一场别开生面的理论宣讲点燃了秋日的热情。文化特派员樊坤以“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融合”为主题,用沾着泥土味的语言,将政策理论转化为50多位村民听得懂、用得上的“金点子”。这场宣讲,正是永丰镇“丰翎学习社”与“丰享团”双轮驱动战略的生动注脚。
今年4月,永丰镇创新打造“丰翎学习社”理论学习平台,以“丰盈思想羽毛,锤炼过硬本领”为宗旨,构建起青年干部成长赋能的新阵地。这里推行“专题导学 + 分组研讨 + 实践调研”三位一体机制,每季度聚焦一个重大主题,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宏大叙事拆解为可操作的实践课题。
镇宣传委员陈倩感慨:“过去学理论像‘雾里看花’,现在每个专题都要结合镇情提出方案,压力大了,收获也更实了。”在城乡融合发展专题中,青年干部叶子禹带领团队深入调研,提出“农文旅融合示范带”构想,将古村落保护与生态旅游结合,为传统村落注入新活力。种粮大户老李激动地说:“这个构想好啊,以后游客多了,我们的粮食销路肯定更广,收入也能增加不少!”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更在于传播。由学习社骨干组成的“丰享团”宣讲队,以“分众化、互动化、文艺化”为原则,将政策理论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教材”。在就业综合服务站的“浙里·乡村talk”活动中,宣讲员龚莉用快板演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还主动追问政策细节。水果合作社负责人张姐笑着说:“这种宣讲方式太接地气了,让我们一下就明白了政策的好处,以后发展水果产业更有信心了!”镇妇联主席王羽倩将电商创业案例编成情景剧,让理论宣讲从“传声筒”变成有温度的“转化器”。
“双向互动”的机制更让理论与实践形成闭环。青年创客汤婷婷在宣讲中收集到村民关于民宿发展的诉求,带回学习社研讨后,推动形成“一村一品”特色民宿方案。民宿业主小王高兴地说:“这个方案太贴合我们村的实际了,按照这个思路发展,我们的民宿肯定能吸引更多游客。”这种“学习 - 宣讲 - 反馈 - 优化”的循环,让理论学习与基层需求同频共振。
如今,“丰翎”与“丰享”的双轮驱动,正推动永丰镇走出一条“学进去、讲出来、干出彩”的乡村振兴新路。当青春智慧与乡土情怀碰撞,当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交融,这片土地上,正生长出更多关于未来的可能,种粮大户、水果合作社等民众也在这场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收获着满满的幸福与希望。(叶婉贞、王晓洁)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