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今年以来,铜川市坚持抓重点项目、推文旅创新、强特色产业,以强有力的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举措,将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
作为传统的能源城市,铜川市在新时代的奋进浪潮中不断开拓进取,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全面转型发展之路。
今年以来,铜川市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壮大“三大产业集群”,坚持抓重点项目、推文旅创新、强特色产业,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区域发展气势如虹、活力无限。上半年,铜川地区生产总值达289.9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3%,“稳向好”的发展态势愈发清晰。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摄影张创
抓项目促转型,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去年我们完成了6亿元的产值,今年预计将突破10亿元。”位于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的铝产业链延伸加工企业——陕西鑫材鼎速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高端铝材熔炉火焰炽热,智能车轮生产线精密律动……今年以来,铜川市印发《“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工作方案》,精准推动项目建设。截至5月底,省市级重点项目开工率分别达到88.9%和55.6%,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49.5%和33.8%。

陕西达美轮毂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车间。
上半年,铜川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展现出强劲动能。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增加值同比增长39.8%,4条重点工业产业链全部增长,汽车装备配套、光电子产业链增速分别达44.2%、47.4%,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发展“新引擎”持续发力。
在陕西东铭车辆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人变身“打工人”的真实场景正在上演。“关节机器人”穿梭忙碌于差速器壳体等自动化生产线,科技创新带来的新质生产力让企业实现了智能制造。
科技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铜川市将承接“三项改革”成果转化作为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全面转型的战略支点,已与13所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和47家企业、30所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协同关系,承接超过50项科技成果合作项目;组织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83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12项,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在重点产业链企业和单位新建9个市级专家工作站,吸引70余名专家人才入驻。
今年以来,铜川市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统揽,以新质赋能乘势而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向新攀高,逐绿而行。在新的发展阶段,绿色转型发展是铜川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传统的农用地膜、餐具、购物袋等对环境并不友好,其治理也是环保难题。这些农业和生活用品在铜川市实现了植物材料制造,且100%可降解。
“我们生产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堆肥环境中,一般在90天至120天内完成自然降解,比传统地膜更环保。”陕西忠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产业的绿色转型,为铜川市积蓄着发展的无限潜力。
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铜川市奋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
在激发市场活力上求突破,纵深推进普惠金融改革,截至6月底,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71.82亿元,同比增长7.6%,贷款余额500.39亿元,增长16.0%;在提升监督效能上求突破,着力构建“企业出题、监管答题”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在创新服务模式上求突破,“一网通办”率达到93.6%,三次获评(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经营主体满意率全省第一。

铜川市卫星互联网测控基地。
在铜川,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产业转型高歌猛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动能澎湃,书写着荡气回肠的崭新篇章。
重体验塑品牌,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
文旅产业是区域发展的强力助推,也是铜川市发展“破局”的关键。
铜川市以沉浸式体验激发旅游消费活力,以城市文化品牌开拓旅游消费市场,以康养为突破口开发特色及新兴业态,文旅市场活力不断显现。
在传统“门票经济”逐渐式微的当下,“体验经济”成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6月20日至21日,“三秦四季·清凉铜川”东南亚地区入境游核心旅游目的地铜川体验活动举办,百余名东南亚游客走进姜女故里·秦人村落、耀瓷文创园等景区,开启沉浸式文旅体验。

薛家寨景区。
近年来,铜川市积极落实“引客入铜”政策,加强与西安都市圈城市交流合作,策划特色文旅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文旅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立足文化底蕴的同时,铜川市推陈出新,持续打造贴合当下的文化IP和独具辨识度的城市文化品牌。
4月份,铜川市与腾讯游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出《英雄杀》“耀泽妙方现英雄”主题文创版本,将铜川特色文化元素深度植入游戏场景。此次合作,为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文化数字化解决方案”。
宜君县彭祖书院内,“彭祖”“党小参”“艾小草”等卡通形象吸引着游客的目光;王益区以“孟姜”“喜良”“桃礼”三大萌趣IP形象等,让古老的爱情传说在当代焕发新生……
文旅产业“更进一步”,需要开发特色及新兴业态,打造新的增长极。
铜川市推出康养旅居地,享有“中国避暑城”美誉的宜君县成为游客的避暑打卡地;玉华宫景区推出禅意酒店与养生膳食服务,森林疗愈魅力独特;照金红色清凉旅居地将丹霞地貌与红色文化巧妙结合,让游客触摸历史脉络。
第九届丝博会期间,铜川市首次设置“文旅消费展”,备受瞩目;今年五一假期,铜川市游客人均消费显著提升。
从走马观花到深度交互,铜川市文旅产业在转型发展中蹚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新形式新蜕变,助力特色产业开拓新市场
耀州瓷、中医药、大樱桃……这些耳熟能详的特色产业既是铜川市的优势所在,也是转型发展亟须“蜕变”的产业。
铜川市在发展中探索,以新形式实现传统产业的新蜕变,推动传统特色产业开拓出更大的市场。
5月,第九届丝博会铜川市文旅消费展馆内,文化创意展示区的马克杯、保鲜碗,餐具、茶具等耀瓷产品人气火爆。6月,耀瓷文创园,来自东南亚国家的游客们尝试耀瓷拉坯,在切身体验中感受耀瓷的魅力。
正月的秧歌“闹”铜川。
打造更多创意产品,让古老技艺“活起来”,走向更宽广的舞台……从束之高阁到走进大众,千年耀瓷正在书写新的辉煌。
作为药王故里,铜川市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优势。
“我们在陕西省内实现了早上收处方、下午就能煎好发出,次日送达患者手中。目前日处理量可达2000个处方,未来可扩容至5000个处方。”位于新区的陕西兴盛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煎药中心负责人说。
这家拥有7000平方米智能化车间,立足铜川、辐射西北的中药饮片企业,正通过数字化升级打通从药材种植到终端配送的全链条。
而这也正是铜川市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规模化、智能化、现代化。上半年,铜川市中药材采挖量增长4.4%。古老的中医药,在现代化的生产作业中激发出无限可能。
铜川市位于北纬35°的黄金种植带,适宜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农产品要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就要“走出去”,获得更高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
铜川市持续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7月3日至6日,2025年脱贫地区“土特产”走进长三角浙江专场暨精品品牌四季行活动在温州市启幕,铜川市携“黄土高原红宝石”——大樱桃及吊干杏、苹果、串收番茄等优质鲜食农产品惊艳亮相。活动现场,铜川市大樱桃脱颖而出,被选为主会场推介产品之一,吸引众多采购商来铜考察。
农业发展,政策先行。6月,铜川市印发《支持特色果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出台打造生态高效基地、扩大品牌营销宣传、加强科技创新交流等10条措施,加快苹果、大樱桃等优势特色果业高质量发展。
以发展惠民生,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铜川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及时有效回应群众需求和关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6月10日,在王益区零工服务中心大厅,10余名女工正专注于编绳、钩织。该中心以手工编织为切入点,盘活社会剩余劳动力资源,为人民群众开辟“家门口”就业增收渠道。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铜川市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精准施策,118家社区工厂吸纳脱贫群众就业443人,全市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4543人。争取以工代赈专项资金,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线下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线上打造“铜易就业”“铜易创业”平台,开展“春暖农民工”“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上半年,铜川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67元,同比增长5.5%。
“这食堂办得好啊,饭菜可口便宜,不用自己做饭,还能跟老伙计们说说话!”锦阳路街道白家庄村村民左先生提起村里新开业的长者食堂,脸上满是笑容。
养老服务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石,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铜川市积极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社区老人吃上了现成的可口饭菜,农村孤寡老人得到了贴心专业的照料,退休老人在老年大学学习各种技能……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品质晚年生活,“夕阳红”绽放出别样光彩。
“人上了年龄,腰酸背疼都是难免的事儿,现在镇上有了孙思邈中医堂,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太贴心了。”家住宜君县尧生镇的王大婶说。
医疗是民生之需、发展之基、和谐之本。今年以来,铜川市聚焦“办一流人民满意医疗”总目标,全面推进健康铜川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高地,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不断增进群众健康获得感。
一个个鲜活的发展图景,一个个动人的民生故事,绘就了铜川市高质量发展的璀璨篇章。铜川市将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焦聚力打好“八场硬仗”,推动全面转型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铜川新篇章。(文︱晓燕)
责任编辑:刘玉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