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榆林作为能源重镇,勇担时代重任,以创新驱动和绿色转型为核心,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强化产业升级与人才支撑,奋力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塞上样板”。
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交界处,能源重镇榆林勇挑大梁、勇开新局,切实担当起陕西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时代重任,力争成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典范。
今年上半年,榆林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3%,经济运行延续平稳增长态势,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榆林——能源之都,绿色生态新城。
做强工业经济,提振消费活力
今年1月,全球规模最大的百吨级氢化镁储氢材料中试项目在榆林开车成功,标志着我国氢能储运技术及关键材料制备取得重大突破。
工业经济在榆林经济格局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面对能源价格波动和转型压力,榆林把握产业变革机遇,以进取之姿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新型工业体系。
做优存量,焕发传统产业新活力。因时因势强化逆周期、跨周期调节,安排14亿元财政奖补资金,“一企一策”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召开全国煤炭市场供需洽谈会,深入推进煤炭供给侧改革,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引导煤炭产销企业加大洗选设施升级改造,深耕煤炭细分市场。

秦创原(榆林)创业促进中心。
做大增量,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全力推进180个新煤矿、新油气、新煤电、新能源、新化工、新电网“六新”项目建设,预计新增工业产值300亿元以上,全年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和发电量将分别达到6.4亿吨、1050万吨、255亿立方米和1750亿度。
提升质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现代煤化工产业“4+8+N”项目支撑体系加快推进,投资1760亿元的陕煤二期项目开工建设,投资1300亿元的国能项目即将开工。
高质量项目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强支撑、硬抓手。榆林坚持把“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作为关键一招,以有效投资的扩大带动有效需求的释放。
立足国家所需、陕西所向、榆林所能,全面提升项目谋划质量,总投资规模超6600亿元的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盘子中产业类项目投资占比高达77%;全面加快项目建设,建立“审批任务、项目责任、时间节点”三张任务台账,确保全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00亿元以上;持续改善投资预期,保障固投平稳增长,同时持续加力向民间资本推荐项目,形成投资良性循环;多措并举争资争项,精准谋划储备高质量项目766个,争取更多优质投资项目落地榆林。
工业是“能源城市”榆林发展的根基,消费是“现代都市”榆林发展的动力源。今年五一假期,榆林接待国内游客150.7万人次、增长7%,消费市场持续火热。
在新旧动能接续的关键期,榆林以提振消费为重点全方位扩大内需,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激发消费潜能,每季度发放8000万元市级消费券,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丰富消费业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赛事经济和文旅经济,打好特色文旅牌;提升消费能力,引导国有企业带头不大规模降薪裁员,加大对民营企业稳岗返还、资金补贴等政策支持力度。
工业提质增效,项目全力推进,消费持续火热……“塞上明珠”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楫笃行。
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引领转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榆林全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形成“1334”思路:紧紧围绕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主题和煤油气化风光电氢多能融合主线;高标准打造科教融合、研发中试、大型工业化示范三个基地;加快构建新型能源、新型电力、现代煤化工产业三个体系;牢牢守住以水定产、空气达标、绿色低碳、发展安全四条底线。
“我们将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贡献力量。”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院由榆林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目前已设立2个院士工作站,引进科研人员400余名,建成及在建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33个,获批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榆林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定边县风能发电。
榆林出台科技创新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实施意见,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持续建强“一院两校多平台”创新载体。重点突破化工新材料、氢能等领域“卡脖子”技术,目前已筛选出60项能化类示范技术,积极探索打通全生命周期创新路径。
一年一度的榆林国际煤炭博览会,已从单一的煤炭交易展会升级为涵盖氢能、储能、数字化等领域的综合性平台。9月13至15日举办的第十九届煤博会上,共签约重点项目54个、引资301.55亿元,其中氢能产业链项目15个、引资104.27亿元,彰显着榆林向新能源领域战略转型的坚定步伐。
以氢能为突破,榆林推动未来产业加速跑。用好3亿元氢能产业发展资金,启动建设氢能装备产业园和榆横2000吨制氢示范项目。华秦氢能产业园一期、超燃动力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项目投产,陕氢氢燃料电池通勤车首发,氢能产业逐步破局落地。
以应用场景为重心,榆林竞逐低空经济新赛道。设立3000万元低空经济扶持资金,开工建设榆林保通防务等示范项目。国内首架商载3吨级别大型无人运输机和首架具备越野能力的大型货运无人机成功首飞。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榆林全方位搭建引才用才成才平台,力争用3至5年时间构建由10名院士、20名领军人才、300名硕博士组成的“123”高端人才方阵。通过“校招共用”首批引进西安交通大学等15所高校、科研院所的32名高层次人才。

黄河生态治理。
筑牢生态屏障,是实现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榆林全力打好“五大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速构建榆林水网,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扎实推进“三北”六期工程建设,今年计划完成营造林及种草面积189万亩;今年将启用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确保能耗强度较2020年下降15%;有序开展煤基固废协同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力争年底新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60%;出台采煤沉陷区治理总体规划和“三个办法”,年内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4.5万亩。
创新驱动、绿色引领、人才支撑,推动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榆林“风华正茂”。
以改革为动力,以开放促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开放是进步的必由之路。榆林以更大力度推进标志性改革落地,以更大决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更高质量开展招商引资,以更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深化改革攻坚,方能激活发展动能。在推进标志性改革落地方面,榆林出台市区一体化改革实施意见,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强化项目统筹。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大亏损治理和兼并重组力度,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持续开展产业园区“标准地+”改革,支持榆阳产业园区、神木市产业园区认定省级开发区,推动产业园区协同发展。
开放是内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作为陕西向北向西开放门户,榆林持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高质量建设榆林高新区自贸协同创新区,加快中欧班列(榆林)集结中心物流园规划建设,支持靖边创建国家二级铁路物流基地,打造“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周转发运地。出台促进外贸发展若干政策,建设跨境电商孵化中心、进口商品展销中心,市场化组建能化产品、羊绒毛、特色农产品出口集团,实施“榆林好产品”出海工程。
优化营商环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心所在,也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之举。榆林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构建营商环境“50+”政策体系,创新营商环境“体验官”等务实举措,成功创建第四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一码管地”“红蓝章”等多项改革先后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全省典型经验做法。
高质量招商引资是扩大有效投资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榆林优化招商引资管理体制机制,用活用好10亿元产业招商基金,大力推行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科技招商、应用场景招商、市场化招商、“飞地”招商。
今年以来,延榆高铁全速推进,定边、府谷民用机场加快建设……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推动榆林“走出去”,构建开放新格局。
推动乡村振兴,民生福祉“增温”
盛夏时节,米脂县红色热土杨家沟的革命旧址游人如织,绘就出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2024年,杨家沟通过“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发展生态采摘园、光伏电站等绿色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5万元。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榆林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横山边墙壕水稻 。
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榆林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20.7万亩,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59.7万亩,加快建设全省粮食产能提升示范区。实施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促进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启动第二批“千村光伏”项目,开展气化乡镇三年行动,提升改造农村破损道路3200公里,大力推广伙场经济、庭院经济,片区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民生,在教育、医疗等点滴行动之间。教育方面,榆林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改革,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引进西安交大附中等优质教育资源,高考一本应届上线率提升至41%。
医疗方面,加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进西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二病区、市三院迁建项目建设,支持市第一医院绥德院区建设南部县区域医疗中心。市中医医院完成迁建,乡镇卫生院救护车实现全覆盖,建设过敏性鼻炎分析研究检测中心。

神木红碱淖景区。
文化繁荣,让老百姓精神更富足。榆林加强高品质文化供给,办好全国秧歌展演、中国图书馆年会、“歌从陕北来”全国巡演等品牌活动。榆林图书馆、绥德革命纪念馆落成开放,寨沟遗址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榆林古城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陕北榆林过大年再次出圈。
社会保障,让民生底线更加牢固。榆林持续完善家庭、政府、社会“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910户,建成社区食堂56个。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营率提升至87.9%,入选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
维护安全稳定、提升治理效能是重要的民生保障。榆林守好经济安全底线,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加大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力度;守好安全生产底线,扎实推进煤矿、危化等20个重点领域安全隐患大排查;守好社会治理底线,推广绥德“说事堂”等典型经验,推进“五级五长”精细化治理和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
从能源转型到创新驱动,从深化改革到民生改善,榆林正凝心聚力、乘势而上,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榆林新篇章。一座活力迸发、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正在黄土高原上强势崛起。
(文︱陈昕 摄影︱延杨红)
责任编辑:刘玉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