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两年多来,杨凌示范区持续深化区校融合、协同创新,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今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杨凌示范区第十一次省部共建会议明确提出“要扎实推动杨凌示范区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打造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随后,陕西省印发关于《支持杨凌示范区打造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的若干政策措施》,杨凌广大科教人员和干部群众深受鼓舞,高质量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杨凌示范区鸟瞰图。
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集聚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素
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杨凌示范区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全球未来农业竞争前沿,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农业科技拔尖筑峰上持续取得新突破。广泛汇聚高能级创新要素。聚焦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构建“实验室+研究院+基地”三位一体创新平台体系,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推进。作为引领未来农业前沿学科交叉学科研究和发展主阵地的未来农业研究院,已进入主体功能平台建设关键阶段,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正式获批。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杨凌)中转隔离基地建成投用,成功创建国家肥料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和陕西省草莓、家畜基因编辑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农作物小孢子育种技术联盟和陕西油菜种业科技创新联盟组建成立,种业创新研发实力进一步增强。与华大基因、华智生物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杨凌生物育种向4.0时代加速迈进。加快推动传统农业提质升级。依托西农大及丰采智农、顾德智农等入区智慧农业企业技术优势,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相结合,建成陕果产业科研创新基地等一批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基于Deepseek大模型开发AI小棚系统,以数据驱动替代传统经验种植,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高效运营。区校企协同建成节水示范园,集成展示推广节水技术灌溉,起到了良好示范效果。标志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顶级种用藏羊、陕西首头高育种值克隆奶牛、国内外已知含油量最高的油菜种质资源。海斯夫公司成功开发了生物全合成香兰素等高价值产品。翔林农业生物公司昆虫信息素技术研发全国领先,产品广泛应用于农林业生产一线。棚掌柜公司首创温室全要素智能调控技术体系,实现全国产化自主可控。杨凌“神农大脑”中医药大模型正式发布,数智赋能乡村振兴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生物育种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今年以来,17个小麦新品种进入国审公示、创历史新高。

杨凌育种基地。

巴基斯坦农业“千人计划”在华培训项目首期开班仪式在杨凌举行。
不断释放成果转化效能,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成果转化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杨凌示范区不断完善成果转化配套服务,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提升示范推广质效。进一步总结推广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做法经验,启动建设中国杨凌农创汇,加快打造旱区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器和技术成果交易集散地。今年以来,累计征集“三项改革”科技成果100项,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75项、交易额4.1亿元,同比增长39%。坚持把展会作为示范推广的重要平台,成立专业化会展公司,市场化创新举办农高会春季分会及西部农资苗木“双交会”,夏季分会暨西部农机装备展览会,推进常年办展、办常年展,常态化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全国油菜科技大会、小麦新品种观摩会亮点纷呈,成为高水平育种交流和成果转化平台。此外,该区加大抗旱品种选育、先进适用农机研制应用、高效栽培技术指导推广力度,积极为全省抗旱保收提供杨凌技术和方案。完善示范推广体系。按照新时期旱区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探索“企业出题、团队解题、基地示范”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模式,联合推进农业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深化农业科技市区合作,92个项目加快推进,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农发集团共建产业园区、育种基地、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区校企协同助力农业强省建设新格局。强化核心示范功能。制定全域城乡融合示范区、乡村全面振兴标杆区建设《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六项行动”,持续推进“1123”工程,全域建设“吨粮田”,加快打造农高会猕猴桃、苹果、旱作节水等10个全产业链田间展。今年以来,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7个,示范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农业增加值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省第二位。

杨凌职业农民用采摘的蔬果摆出节庆字样。

杨凌乌克兰乌卡阳光农场的小麦喜获丰收。
聚焦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
产业培育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杨凌示范区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抓培育、优环境、建集群,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培育质效。完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式孵化培育体系,每年举办全国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大赛,秦创原杨凌旱区现代农业高能级科创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1300多家,培育规模以上企业40多家。扎实推进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全力推动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市场主体存量连年以两位数快速增长。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大宗农产品进出口加工贸易产业园、江苏华源节水总部基地等一批含金量高的项目相继落户杨凌,正加速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不断强化科技金融赋能,与国家农业发展银行联合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现代旱区种业发展基金,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互动。打造涉农产业高地。按照农高区建设发展目标,聚力打造五条农科特色产业链,目前农产品加工、农业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3个产业集群已形成雁阵效应,近三年每年新增1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今年新增1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产业高地初具规模。

中哈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深化现代农业国际合作,拓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杨凌示范区依托上合组织农业基地,聚焦“交流、培训、示范”主体功能定位,深化与上合组织、中亚及非洲国家交流合作,杨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主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成功举办2025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杨凌分论坛、中国—中亚农业部长会议等20多场国际活动,积极为上合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杨凌方案”、提供“中国智慧”。持续拓展农业技术培训。高效开展各类农业涉外培训,累计为上合国家培训农业官员及技术人才2400多人,培养硕博士留学生300余名。巴基斯坦农业科技培训“千人计划”首期300人来杨凌参训,在示范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学习进修的“洋面孔”,农科城处处彰显着“上合范”。务实开展农业交流合作。依托10个境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先后派出73批次、190余名专家团队,完成小麦、玉米、大豆、苹果等13大类115个优良品种的品比试验和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首个上合组织成员国国家层面,明确引入中国杨凌经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官方文件正式签发,乌兹别克斯坦农业高科技工业区项目启动实施。两项杂粮国际标准在白俄罗斯正式发布,实现陕西农业技术标准境外发布“零的突破”。持续拓展农业经贸合作。充分发挥自贸区和综保区叠加优势,创新构建“需求对接—产地直供—平台赋能”跨境果品供应链体系,首次通过空运将蓝莓出口莫斯科并以人民币完成跨境结算,实现农产品国际贸易与跨境支付双突破。今年已累计向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越南、泰国等10多个国家输送优质鲜果,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通过杨凌销往全球。

位于杨凌示范区的上合组织现代农业交流中心。
杨凌示范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国家队”,肩负着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使命。下一步,该区将紧紧围绕“奋力打造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目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创履行国家使命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努力为服务农业强国建设、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杨凌贡献。
(文︱秦安)
责任编辑:刘玉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