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协同

陕西:承上启下,勇立潮头,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行稳致远

发布时间:2025-10-29 14:15:10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引言:陕西立足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建设,以全面改革、全域开放、全链创新为引领,以项目引领夯实根基,产业聚链赋能升级,科创开放激发活力,生态文旅协同并进,民生福祉持续增进,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从陕北高原到关中平原,从关中平原到秦巴山地,三秦大地上,一个个重大项目加速落地,一条条产业链延展强化,一曲曲开放乐章激昂奏响,一幅幅生态画卷徐徐铺展,一件件民生实事温暖人心。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的历史交汇点,陕西正以昂扬之姿、奋进之态,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阔步前行。

正在建设中的西安东站。

项目引领,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九月的榆林,天高云淡,毛乌素沙地边缘的榆神工业区清水工业园内,延长石油兴化异地搬迁升级改造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

十月的商洛,青山如黛,沿商丹大道西行,“西十高铁”商洛西站正在紧张施工,站房屋面翘起的两翼,寓意着奋进向上之势。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推进器”。陕西以“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为抓手,聚力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推动项目早建成、早达效。

上半年,陕西600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608.16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54.78%。全省交通、能源、产业等领域多点突破,重点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陕西锚定建设交通强省目标,加速构建“米”字型高铁网和覆盖广泛的高速公路网。西延高铁年内通车运营,冲刺西康、西十高铁2026年和延榆、康渝高铁2028年建成投运。截至目前,五条高铁自开工累计完成投资1062亿元。高速公路建设同步发力,新近通车的麟游至法门寺高速,结束了扶风、麟游两县不通高速的历史。

10月9日,陕投集团佛坪抽水蓄能项目6号路隧洞混凝土衬砌作业。

在能源领域,全省多个重点项目正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在陕南,总装机140万千瓦的佛坪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正酣,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达14.36亿千瓦时。在陕北,靖边县千村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推动榆林光伏装机容量上半年新增85万千瓦。抽水蓄能、光伏等一批清洁能源项目也在密集落地。

上半年,陕西重点项目驱动作用凸显,‌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项目‌带动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9%,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0.3%;‌陕煤1500万吨煤炭分质转化示范项目开辟了低成本煤制芳烃、高端化学品的新路径,重塑陕北能源化工产业价值链。

三秦大地正以项目建设的“加速度”,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

聚链成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根基。陕西聚力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提供坚实支撑。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以龙头企业为引领,聚链成群,着力促进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依托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金融、人才、场景等要素保障,持续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推动产业链“链长制”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凝聚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西安市构建项目建设全链条服务保障体系,以优质要素供给加速项目落地投产。图为位于曲江新区的电竞产业园。

上半年,陕西34条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万亿元,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节能环保、太阳能光伏、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5条产业链产值增速较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较一季度分别提高1.2、0.4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省电力装机比重突破50%。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稳健,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跃动的数字背后,是陕西产业转型升级的三个鲜明关键词:攀“高”、逐“智”、向“绿”。

攀“高”——向高端化要竞争力。 陕西高端智能产品加快生产,上半年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产量同比增长3.7倍,3D打印设备产量同比增长1.8倍,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16.4%,民用无人机产量同比增长13.9%。

逐“智”——向智能化要新动能。陕西企业加速人工智能在实验室、生产车间的应用步伐,以陕汽、法士特、中国西电等为代表的制造企业持续加快数字化生产线和智能工厂建设,带动陕西智能制造“多点开花”。

向“绿”——向绿色化要可持续力。 在金融领域,陕西落地首笔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融资路径;在企业方面,赋能绿色生产的小技改、小发明不断涌现。

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速构建,发展新势能正持续迸发。

营商沃土,助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更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陕西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加快打造“落地快、发展好”的营商环境品牌,以一流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品牌建设为牵引,陕西构建营商环境一机制、一平台、一热线、一品牌“四个一”工作体系;出台《陕西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线索调查处理工作机制(试行)》,规范投诉举报线索办理流程;制定《陕西省加快打造“落地快、发展好”营商环境品牌工作方案》;发布营商环境突破年十大典型案例,复制推广75项典型做法。

位于西安高新区的铂力特一期智能制造工厂。

改革创新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突破口。陕西全力推进“小切口”改革和示范区建设,印发事项清单,形成190项“小切口”改革创新任务,支持各市县改革突破、创新探索;出台工作方案,规范开展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强西北地区营商环境合作,在重点领域深化区域协同协作。

提升行政效能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题中之义。陕西以行政效能为突破,切实提升群众及企业的办事便利度。印发数字政府建设《行动方案》,34件国家下达的“高效办成一件事”已上线,省级政务数据平台上线,“秦政通”平台功能持续完善。

近年来,陕西的营商便利度不断提升。2024年,陕西营商便利度为90.84分,较2023年、2022年分别提升0.27分、3.20分,呈现逐年提升态势。

营商环境的优化,让陕西的企业数量稳步增加。今年1至8月,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63家,实际利用外资近40亿元。截至8月底,全省实有企业166.72万户,同比增长4.28%。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年6月底,陕西省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挂牌成立,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陕西构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一部法律、七大行动、四个平台、七条措施的“1747”工作抓手,研究起草《陕西省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办法》,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在陕西,民营经济的竞争力正在不断提升。上半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8374亿元,占全省GDP的49.8%。今年1至8月,全省民间投资增速同比增长11%,占全部投资的43.1%。

营商环境“软实力”,正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硬动力”。

科创引领,激活区域发展内生动力

科技创新是陕西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更是底气所在。

 陕西积极探索实施“三项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全省4.2万项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2024年,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72.2%,居全国第四位;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4830亿元,是2020年的2.75倍。

近年来,陕西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成果为抓手,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推动科技创新惠及合作伙伴。

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打造平台是关键。陕西已建设了3家国家级、15家省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与中亚、俄罗斯、东南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此外,陕西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8家。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中国分院“落地生根”,持续为中白教育科技人才创新合作增添新动能。

技术人员在西安中科微精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加工区作业。摄影袁景智

以项目为引领,陕西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合作国际影响力。“十四五”期间,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施国家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30项。西安交通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攻克了高温锂电能量密度低和寿命短的世界级难题;西北工业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联合开发的“澳科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通过举办高质量科技会议展览,陕西汇聚国内外高端科技资源,持续拓宽科技合作面。陕西国际科技创新创业博览会已连续举办九届,品牌效应凸显。丝博会期间策划举办高水准科技展览、成果路演等活动,成效显著。

通过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文交流,陕西不断夯实对外科技开放合作根基。当前,陕西持有效工作许可外国人共3500余人,其中A类占比约20%。

科技创新在三秦大地开花结果,在密切的国际合作中走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引领着区域发展的方向。

合作共赢,高水平开放再上新台阶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陕西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彰显出强大的发展韧性。

今年前三季度,陕西进出口总值3780.8亿元人民币,稳稳站上3000亿元台阶,创历史同期新高,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连续8个季度保持在1000亿元以上。

“质升”,是陕西外贸发展最显著的标识。前三季度,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1.4%,连续6个月保持增长。全省外贸经营主体数量创历史新高,有进出口业务企业突破5000家。贸易多元化之路越走越宽,对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分别增长51.2%和17.3%。

“十四五”时期,陕西外贸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年进出口总量迈上4000亿元台阶,2024年比2020年增长超20%。贸易伙伴更加多元,2024年陕西贸易伙伴数量达216个,较2020年增加20个。

5月21日,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西安开幕。

中欧班列,跑出陕西对外开放“加速度”。 中欧班列(西安)自2013年开行以来累计开行突破30000列,成为全国中欧班列的“标杆”。今年前三季度,中欧班列(西安)共开行4455列,同比增长10.2%,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陕货”比重不断上升,前三季度中欧班列(西安)本地货值达到321.4亿元,占总货值的56.9%。中欧班列(西安)已实现从“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的转变。

航空口岸,助力陕西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今年前三季度,西安航空口岸新开和恢复国际货运航线5条,国际货运量5.4万吨,增长1.1倍。陕西航空运输方式进出口贸易总值1936.5亿元,增长8.2%。目前,口岸已累计开通9条国际货运航线,通达亚洲、欧洲、美洲6个国家和地区,航空货运洲际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

开放能级提升,推动陕西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容。“十四五”以来,陕西国际友城数量增加24对。截至今年,陕西已与世界41个国家建立了121对国际友城关系,在中亚地区国际友城数达到20对,友好交流城市8对,省级国际友城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并实现中亚五国全覆盖。

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内陆陕西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绿水青山,绘就美丽陕西新画卷

良好的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陕西聚焦秦岭生态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和关中大气污染治理等重点任务,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美丽陕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3、2024年度,陕西在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得优秀等级,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守卫蓝天,空气清新。 2024年,陕西国考10个设区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较2019年改善20.2%,PM2.5浓度较2019年改善23.5%,优良天较2019年增加19.7天,重污染天较2019年减少13.6天。今年1至9月,全省10个设区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8.3%,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9.8%。9月以来,陕西每天的空气优良率都达到了100%,“陕西蓝”成为常态。

呵护碧水,清流永续。 2024年全省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96.4%,较2020年提升7.2个百分点,连续三年消灭劣Ⅴ类水质断面,超额完成“十四五”国考任务。汉江(汉中段)、安康瀛湖、延安延河被生态环境部评选为全国美丽河湖。今年1至9月,全省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92.7%,水质持续保持优。

守护净土,惠及民生。 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累计完成854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无废城市”试点和“无废细胞”创建取得积极进展,全省土壤、辐射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延安市山川大地实现由“浅绿”到“深绿”的历史性变化,成为全国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

陕西坚决筑牢“三大屏障”,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持续实施守护祖脉秦岭三年行动,积极推动秦岭国家公园设立,印发《整治秦岭核心保护区非法穿越行动方案》,提升秦岭生态系统质量,2024年秦岭陕西段生态质量指数达到“一类”最高类别,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等级面积保持在99%以上;守好黄河母亲河,黄河干流陕西段连续三年全部达到Ⅱ类水质;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2024年长江流域陕西境内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其中8个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Ⅰ类。

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347.53万亩,治理沙化土地72.93万亩;常态化开展森林草原防火巡查巡护,全省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全面推进鸟类保护行动,健全常态长效保护体系,累计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247处、总面积194.32万公顷……陕西全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让黄沙披绿、鸟鸣幽幽。

绿色发展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前提。陕西坚持把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推动省级低碳近零碳试点建设,“碳惠三秦”碳普惠平台上线运行;落地首单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1000万元,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截至9月底,陕西累计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额27.03亿元。

在榆林,煤制乙二醇装置将黑煤转化为绿色化工产品;在延安,一单小流域水保碳汇交易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先行经验;陕西电网搭建起智能电网体系,新能源消纳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0%以上。

林草产业既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也是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关键途径。陕西全面推动林草产业发展,在21个县(市、区)开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累计发放林权类不动产权证书3.3万本,下达中央财政非国有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资金5019.06万亩、8.03亿元;加快推动现代林业产业发展,全省林下经济综合利用林地面积达到1175.07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825亿元。

城市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乡村绿水青山,吸引游人驻足;工业绿色转型,告别浓烟滚滚;林业提质增效,推动兴业利民……陕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两山”理念,美丽陕西成色更足。

文脉赓续,激发文旅融合新活力

文化是陕西的战略性资源、标志性名片、关键性优势。

8月,陕西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对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进行专题部署,形成了陕西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任务书和路线图,将引领和指导全省上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不断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陕西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陕西系统推动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保护第一,落实“考古前置”制度,建立“绿色通道”工作机制,创新实施考古分级分类工作机制;强化展示交流,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加强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推动国际考古合作交流,用考古成果讲好“陕西故事”“中国故事”。

陕西严格落实考古前置制度,在西安咸阳机场三期T5航站楼建起了全球首个文物所在地博物馆。

创新模式,方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陕西上线“陕西省文物藏品管理系统”,实施文物数字化项目,升级“陕西省博物馆云展览平台”,推出数字虚拟人担任“陕西文物智慧推荐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考古项目建成全球首家机场在地文物展示博物馆——西部机场博物馆。

百花齐放,让陕西文化强省的步伐铿锵有力。 陕西出品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西北岁月》斩获白玉兰奖评委会大奖;秦腔艺术跨越山海,易俗社《昭君行》亮相匈牙利国际戏剧节;西安戏剧学院正式揭牌,填补西部戏剧教育空白。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陕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

今年上半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4.6亿人次,国内游客总花费4139.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3%、8.10%。

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李白对诗”“盛唐密盒”成为现象级IP;“绒馍馍”“咸阳茯茶”等非遗文创产品借助数字化营销走进大众视野;汉服经济“蔚然成风”,全省汉服及相关产业销售门店达2500余家;演艺经济异军突起,上半年陕西文艺演出共吸引观众920万人次,旅游演艺活跃度居全国第一……

在陕西这片拥有厚重历史的土地上,文化强省加快建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民生为本,守护三秦百姓幸福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陕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陕西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兜牢民生底线。全省持续保障122.23万城乡低保对象、13.25万特困人员基本生活,累计实施各类救助数百万人次。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覆盖178万低收入人口和578万关注对象,今年将15.23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纳入兜底保障。79个县(市、区)部署开展“两项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工作,试点县区数量居全国前列。

就业连着千家万户、收入事关民生福祉。陕西紧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低收入群体等精准发力,实施支持促进就业提质扩容7个方面政策举措,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0条举措,落实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19条措施,完善就业援助、失业人员就业帮扶等服务举措,全面推进“新八级工”制度,深入实施“就业服务提质”工程,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1至9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7.77万人,同比增加0.55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8%、6.0%,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推动农业农村领域稳就业促增收方面,陕西聚力打造8条省级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认定命名首批“千万工程”示范村501个,支持692个村壮大集体经济,截至9月底全省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220.62万人。

健康是民生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大力推进健康福祉提升工程,以全民健身运动会为龙头的多层次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体系基本建立,今年已举办各类群众赛事活动千余场;完善场地设施,支持37个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建设,“十四五”体育公园建设任务完成153.8%;优化指导服务,统筹推进陕西省全民健身状况调查和全国第六次国民体质监测。

传递民生温度,守护幸福“夕阳红”是关键。陕西持续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制定《“五床联动”医养融合整合照护试点方案》;全省现有养老服务机构944个、养老床位24万张;累计完成4.7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成老年助餐点4929个;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成功举办首届AI智能暨康养产品招商大会;着力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实施“三秦‘银龄行动’”项目,成立“银龄互助”志愿服务队;今年已为403万名7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16.2亿元。

百姓生活富足,精神丰盈。

民生福祉,在提升社会福利水平的行动间得到进一步增进。儿童福利方面,市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已实现全覆盖;今年下达中省补助资金1.08亿元持续保障全省近1.1万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孤儿助学”项目累计帮助845名孤儿圆了大学梦。残疾人福利方面,抓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落地落实,共发放资金7.05亿元,惠及全省107万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在82个县(区)开展“精康融合行动”。慈善事业方面,全省427个慈善组织接收慈善捐赠款物8.68亿元,实施慈善帮扶项目2254个,受益群众76.57万人。

优化服务、创新治理,方能托举民生幸福。陕西121个婚姻登记处全部实现规范化、电子化;登记社会组织3.1万家,支持社会组织开展扶老助老、关爱儿童等服务项目206个。

开工城市更新项目767个,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743个惠及8.88万户居民,新增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13.55万个。民生福祉,在一项项温暖民心的实事中持续增进。

回望“十四五”,陕西勇立潮头,高质量发展硕果盈枝。展望“十五五”,陕西将锚定“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目标,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陕西力量。

(文︱李洋)

责任编辑:刘玉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