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建设3家国家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1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动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中国分院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施国家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30项,开展高层次科技交流活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近年来,陕西以科技创新惠及“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科技体制改革,让三秦大地处处涌动着科技创新的热潮。刷新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攻克高功率激光领域核心技术难题、积极探索实施“三项改革”,全省4.2万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眼的科技创新成果,彰显了陕西的硬核科技实力。
科技创新是陕西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更是底气所在。近年来,陕西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涉陕成果为抓手,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从联合实验室到海外科技示范园,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到高层次人才交流,陕西有效统筹省内科技合作资源,不断丰富完善科技合作方式,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取得新进展。
筑巢引凤,构建高水平科技合作平台体系
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打造平台是关键。近年来,陕西构建起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合作平台体系,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2022年,陕西省启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目前已建设了3家国家级、15家省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与中亚、俄罗斯、东南亚、西亚等国家(地区)开展了多种形式合作。三年来,共取得国际(国内)领先技术44项,填补国内技术空白3项,实施技术成果转让30项,孵化科技企业6家。依托联合实验室,共获专利授权512件,通过成果转化创收1.37亿元,引进境外高层次专家140人,培养博士253人、硕士636人。

位于西咸新区的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
不仅如此,陕西还在世界各地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动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98家,与全球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家机构建立了稳固关系。近三年来,这些基地共组织承办各类国际会议和论坛446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94人,输出技术223项,突破技术瓶颈32项。
依托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陕西与“一带一路”国家(地区)联合实施国家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49项,申请国际专利151项,建设国家级人才团队38个、省级人才团队204个,培养高层次人才2500人。陕西省飞行器设计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首创了百维级全局气动与多学科优化设计方法,支撑了大型客机等研制。陕西省冶金重型技术装备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完成了年产200万吨炼钢工程电炉、75MN铝挤压机等多个产品。
海外科技示范园区是推动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承载地。围绕良种繁育、盐碱地治理、粮油作物、生物健康等领域,陕西支持杨凌示范区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建设了12个海外科技示范园区,累计辐射面积超3000万亩。2025年新建成的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吉苹果示范园完成6057株苗木定植,预计苹果亩产提高300公斤以上,产量比当地果树增产30%以上,实现了中国种苗、设备、技术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示范推广。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中国分院的“落地生根”。该院由西北工业大学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共同设立,从2024年8月中白两国总理见证签署合作意向备忘录,到今年6月在陕正式揭牌运行,再到今年8月新签署项目合作协议16份,该院持续为中白教育科技人才创新合作增添新动能。
以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海外科技示范园区等为依托,陕西持续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平台,让“一带一路”上结出更多科技创新的果实。
项目引领,提升科技创新合作国际影响力
平台“筑巢引凤”,项目“声动四海”。陕西通过实施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显著提升了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中的影响力。
积极争取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十四五”期间,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施国家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30项,全力支持省内创新主体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和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专项。
深入实施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围绕对外科技合作重点方向,2024年陕西新设立中亚科技合作专项,今年又新设立白俄罗斯、港澳台科技合作专项。“十四五”期间,支持创新主体实施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70项。

全省高校院所“三项改革”集中路演活动。
通过实施科技合作项目,陕西创新主体与国外合作伙伴联合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西安交通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攻克了高温锂电能量密度低和寿命短的世界级难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意大利特伦托大学,共同开发了面向太空电站的高效微波无线传能收发天线阵列设计方法,相关科研成果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中亚五国是陕西对外合作的重要伙伴。陕西深入落实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成果,积极推进与中亚合作项目。支持西北工业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等单位共建中哈卫星地面站建设项目;支持中国科学院地环所与乌兹别克斯坦联合实施气候变化与钾盐资源形成研究项目;支持西北大学与中亚国家启动实施“丝路遗产数字活化共享工程”项目;支持中国电科第三十九研究所与哈萨克斯坦联合实施高分遥感测控项目。
港澳地区是我国开放的前沿,港澳科技力量也是国家创新体系和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陕西与港澳科技合作项目取得明显进展。
科技合作对接机制全面建立,2024年与港澳有关各方建立沟通对接机制,签署各类科技合作协议9个。科研合作进展顺利,西北工业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联合开发的“澳科一号”卫星于2023年5月成功发射,系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习近平总书记称赞“这是澳门同内地在高科技领域深化合作的成功范例”。科技交流日趋活跃,高水平承办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组织多家陕西科技企业和创投机构赴港交流对接;组织“高质量发展看陕西”港澳代表团访问秦创原、创新港。
汇聚资源,高质量会展拓宽科技合作面
近年来,会展经济逐渐成为汇聚资源、拓宽合作的重要渠道。陕西通过举办高质量科技会议展览,汇聚国内外高端科技资源,持续拓宽“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渠道。
陕西国际科技创新创业博览会品牌效应凸显。自2017年以来,博览会已连续举办九届,先后有17个国家和国内25个省(区、市)组团参展,超过14万人次到会参观洽谈,150余家媒体进行了报道,达成意向合作256项,意向签约金额275.7亿元,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政产学研用金”高效联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丝博会是陕西开放的重要窗口,陕西积极举办丝博会相关配套活动,“十四五”以来,每年在丝博会期间策划举办高水准科技展览、成果路演、专题推介等活动。第七届、第八届丝博会上,分别举办了秦创原科技成果路演推介会,现场签订科技合作项目37项,金额近20亿元。今年第九届丝博会上举办了科技创新展,展区面积1万平方米,共有来自250余家企业的1000余件展品参展,展会线下参观人数突破5万人次,充分展示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等工作成效。

上合农业基地中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园仪式。
陕西投入大量精力,常态化组织省内单位参加境内外知名展会。2024年9月,组织省内8家单位参加中国—东盟国际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集中展示秦创原平台建设成效;今年5月,在撒马尔罕组织承办了中乌地方合作论坛“中乌商品展—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展”,组织21家单位参展,促成签约项目6项;今年6月,组织省内20家单位赴成都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科技创新成果展,斯里兰卡科技部部长、格鲁吉亚教育科学与青年部副部长等外国政要到场观摩。
高层次科技活动,进一步拓宽了科技创新合作面。围绕绿色矿产、新能源、人工智能、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陕西支持省内单位与“一带一路”国家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科技交流活动。2024年以来,会同高校两次举办中白专家双边交流活动,约120名白方专家参加;2024年10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独联体钛科技周,76名外国专家与中国钛产业链代表近千人交流;今年6月主办第二届中国—中亚绿色能源院士论坛,中亚五国17位院士及百余位学界代表出席。
人文交融,不断夯实科技开放合作根基
民心相通,方能众行致远。陕西通过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文交流,夯实对外科技开放合作根基,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心意相连”。
在技术交流培训方面,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陕西先后承办商务部、科技部面向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培训项目82期,为上合组织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农业官员、技术人员2600余名,培训总量较过去10年实现翻番;顺利开展巴基斯坦“千人计划”,首批292名学员完成3个月农业技术培训;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开展远程技术讲座50期,5万余人次在线参与学习。

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技术人员在先进光子器件工程创新平台键合区作业。
外国专家是中外合作交流的重要桥梁纽带,在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推动高水平教育合作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陕西持有效工作许可外国人共3500余人,其中A类(外国高端人才)占比约20%。陕西深入实施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通过“校招共用”方式帮助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57名。西安诺奖研究院是西安市第一家由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孵化培育的企业突破了我国增材制造技术瓶颈;隆基绿能首席美籍科学家带领团队多次刷新太阳能电池效率世界纪录;在陕工作或与陕深度合作的200多位外国专家获国家或省级友谊奖表彰。
此外,陕西聚焦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大力支持省内创新主体与“高精尖缺”外国专家和创新团队合作,布局建设200余个各类引才平台,近三年获批外专项目近700项。同时,探索在西咸新区自贸区范围内开展外籍人才创新创业许可试点,实现优秀留学生毕业即可留陕工作;在西安市设立3个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联办”窗口;常态化举办传统节日联谊活动,用好外国专家书屋,帮助外国专家了解中国、了解陕西。

法士特高智新工厂变速器壳体数字化生产线。
笃行不辍,虽远必达。陕西将锚定科技强省建设目标,纵深推进“三项改革”拓面提质增效,积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开放能力,努力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再上新台阶。
(文︱杨岂)
责任编辑:刘玉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