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文化是陕西的战略性资源、标志性名片、关键性优势。陕西坚持以文铸魂、以文传脉、以文育人、以文润心、以文兴业、以文传声,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在陕西的大街小巷,“绒馍馍”“小喜荔”“兵猫俑”等文创产品火爆出圈,成为全国游客的“心头好”;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李白对诗”“盛唐密盒”带给你新颖而有趣的沉浸式文旅体验;在匈牙利,秦腔《昭君行》赢得满堂喝彩;在“云端”,“云刷馆”“云看展”活动让游览博物馆的方式焕然一新……
近年来,陕西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化系统观念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大文章,推动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再上新台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能和支撑。

华山云海。
百花齐放,文化强省步履铿锵
《西北岁月》电视剧斩获白玉兰奖评委会大奖,秦腔《昭君行》在匈牙利戏剧节赢得喝彩,西安戏剧学院填补西部戏剧教育空白……一个个文化事件背后,是陕西省文化强省建设的铿锵脚步。
影视文化产业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现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上,陕西出品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西北岁月》一举夺得评委会大奖、最佳男主角两项殊荣。与此同时,微短剧《南辕北辙的我们》荣获“2024年度新媒体视听排行榜”前十名。从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到聚焦当代青年生活的现实题材,“西部影视”续写着新时代的华章,用故事和镜头浸润人心。

电视剧《西北岁月》剧照。
陕西是文学重镇,“文学陕军”这块金字招牌在新时代愈发闪亮。陕西以实施新时代“文学陕军”攀登计划为抓手,通过优化“陕西百名中青年作家资助计划”、建立文学精品创作全链条催生机制,努力在文学领域打造高原、攀登高峰。此外,陕西还积极推动“柳青文学奖”成为全国性文学奖项,启动陕西文学“扬帆计划”,推动文学“破圈”“跨界”,扩大文学影响力和受众范围。
秦腔是陕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全力推动秦腔艺术跨越山海,让古老剧种焕发新生。三意社《无字碑》晋京演出获60余家国内媒体、530余家海外媒体报道;易俗社《昭君行》亮相匈牙利第12届伊姆雷・马达奇国际戏剧节,用秦腔艺术诠释和平与包容的永恒主题。
高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更是文化的养成所。9月,中国第四所戏剧类本科院校——西安戏剧学院正式揭牌。西安戏剧学院的设立,对西安、陕西乃至整个中国西部文化生态意义深远。它不仅是对表演艺术教育供给的补足,更是对青年力量、潮流文化的一次深度注入。它是“文化西引”的引燃点,同时也打开了一扇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门。
文化强省建设,需要顶层设计擘画蓝图、引领方向。8月,陕西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明确了“以文铸魂、以文传脉、以文育人、以文润心、以文兴业、以文传声”六方面重点任务,强调要擦亮“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西戏剧”等特色文化品牌,做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大文章,讲好陕西故事、中国故事。
周秦风韵、汉唐气象,在三秦大地上传承千年,如今正以新的形式和载体,书写着陕西文化强省建设的恢宏篇章。
创新模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积淀深厚,文化资源富集,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这里拥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万余处,馆藏可移动文物774万多件,世界文化遗产3处9个点,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91项。如何让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宝贵遗产“活”起来,陕西用创新实践给出了答案。
陕西系统推动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强谋篇布局,构建起更加健全的法规政策体系;通过加强研发投入,科技考古水平显著提升;通过加强队伍建设,人才基础更加坚实;通过加强研究阐释,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考古中国”项目,汉文帝霸陵、西头遗址、寨沟遗址、周原遗址连年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秦腔是陕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西安市委宣传部组织的秦腔文化主题发布活动。
坚持保护第一,陕西统筹推进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考古工作。落实“考古前置”制度,通过考古前置方式出让土地达10万余亩;全省开展基本建设考古工作近4000项,发掘古代遗迹10万余处;创新管理方式、优化组织流程,建立“绿色通道”工作机制;创新实施考古分级分类工作机制,累计核减考古勘探面积约3000余万平方米,节约勘探费用1.65亿元。
文化遗产的永恒魅力,在于其背后蕴藏的历史与文化故事。陕西强化展示交流,用考古成果讲好“陕西故事”“中国故事”。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顺利完成秦始皇陵外城垣及城门遗址保护展示、黄帝陵文物保护修缮等重大文化标识项目;加强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目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批8处、立项8处,居全国前列;积极推动国际考古合作交流,挂牌成立“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建立费尔干纳盆地四国联合考古工作机制,与中亚五国、蒙古、俄罗斯等国家开展联合考古,与日本、西班牙、秘鲁等国家合作举办20余个主题鲜明的考古出土文物展览。
文化遗产数字化,揭开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崭新一页。陕西上线“陕西省文物藏品管理系统”,实施60多个文物数字化项目,完成了300多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升级“陕西省博物馆云展览平台”,每年举办上千场“云刷馆”“云看展”活动,推出4个数字虚拟人担任“陕西文物智慧推荐官”;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西安分中心落户西北大学。
“博物馆的‘仿唐风’很大气,秦公镈不愧是国家一级文物,让人很震撼。”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内,来自广东的旅客马女士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考古项目建成全球首家机场在地文物展示博物馆——西部机场博物馆,文物实现了活态传承,旅客也能在出行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在陕西,文物活态传承的创新案例比比皆是。《壁画那边是唐朝》VR大空间沉浸式数字体验项目,让观众“乘坐”以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为蓝本的虚拟飞盘,鸟瞰长安城“11纵14横”的棋盘式街道。
创新实践,让沉睡的文物焕发出新的生机。三秦大地上,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
多点发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陕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
今年上半年,陕西省接待国内游客4.6亿人次,国内游客总花费4139.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3%、8.10%。
《长恨歌》累计接待游客1290万人次,收入超30亿元,入选全国演出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十大精品演出。
数据背后,是陕西打造文旅品牌与IP的持续努力。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李白对诗”“盛唐密盒”成为现象级IP;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累计演出6500余场,接待观众1290万人次;《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让游客在永宁门前体验“落吊桥、开城门、迎贵宾”的盛唐礼仪。
IP打造推陈出新的同时,陕西文创产业也迸发出新的活力。成立“互联网+中华文明”文博创意产业联盟,举办文物数字文创大赛,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解读文物;“绒馍馍”“咸阳茯茶”等非遗文创产品借助数字化营销走进大众视野。
在文旅竞争日渐激烈的当下,跨界融合、业态创新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陕西持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新场景、新业态,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通过唐风盛景、汉服旅拍、演艺互动,让游客“穿越”回盛唐长安,暑期日均接待游客达8000人次;诗经里小镇近千盏花灯次第点亮,“西安千灯会”夜游盛宴客流量同比增长超200%;华清宫景区复原唐代拜月典礼,举行系列“盛唐国潮”主题活动,实现“一步一景、一景一戏”;西安城墙文物主题光影大秀让唐三彩等20余件文物通过数字光影技术“走出”展柜、“登上”城墙;大唐芙蓉园大型水舞光影秀《大唐追梦》让观众登游船化身“寻梦人”;“雁塔流光”沉浸式AR秀用5分钟的AR演绎秀,复现大雁塔的历史和文化场景。
非遗融入文旅场景,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也让文旅产业拥有更丰富、更独特的体验。陕西创新打造“非遗+”场景,让古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陕西省非遗体验中心开馆两个月吸引近4万人次参观,游客在这里可以一站式了解陕西非遗全貌;《无界·长安》创意源自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用舞台创意与前沿科技体现原汁原味的陕西味道;宁强县汉江源景区推出“23℃清凉”看国家级非遗傩戏,每天面向游客免费进行羌族傩戏表演。
在陕西,汉服经济已“蔚然成风”,国潮消费“势不可挡”。来陕西旅游,着汉服拍照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据统计,全省汉服及相关产业销售门店达2500余家,居全国榜首。汉服经济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更成为年轻人表达文化自信、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独特方式。
近年来,陕西演艺经济异军突起,带动文旅产业繁荣发展。今年上半年,陕西文艺演出共吸引观众920万人次,旅游演艺活跃度居全国第一,《长恨歌》《赳赳大秦》《驼铃传奇》等驻场演艺让历史文化焕发新生。“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的跨城观演行为成为常态,西安奥体中心每场演唱会都有超过一半的观众来自外省,巨大的人流带动消费的同时,也带动着旅游业的发展。“我们这次是特意过来看演唱会的,之后还会去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地游玩。”湖北游客王欣怡说。
唐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9月份,陕西西安印发实施方案,正式启动打造“唐诗之都”计划。唐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提升工程,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和国际游客前来陕西领略唐朝灿烂的历史文化,进而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在陕西这片承载着中华文明深厚历史积淀的土地上,文化强省建设风帆正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诗”和“远方”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中实现了更好联结。(文︱杨岂)
责任编辑:刘玉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