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协同

咸阳:产业聚势,创新赋能,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市样本

发布时间:2025-10-29 15:11:43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引言:咸阳市以产业升级夯实根基、以创新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文旅融合激发消费活力、以农业现代化助推城乡融合,全面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秦地最胜,无如咸阳。从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到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先试,从文旅产业频频出圈到向农业强市坚实迈进,在咸阳这片承载着辉煌历史的土地上,崭新的发展篇章正在写就。2024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速达6.5%。

生态咸阳、美丽秦都。

今年上半年,咸阳经济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0%,多项指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工业焕新,老基地迸发新动能

作为老工业基地,咸阳市工业基础坚实,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

近年来,咸阳市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改造升级能化、食品、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型显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光子等未来产业,促进传统动能焕新升级、新动能积厚成势。

在彬州市高端能化园区,30余家精细化工企业高效运转,这个曾经以煤炭开采为主的区域,如今正在迎来全新的蜕变。园区内90%以上是高新技术企业,今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

咸阳北部煤炭储量超过110亿吨,推动能化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是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2024年,投资33亿元的世界首个660兆瓦超超临界CFB示范项目投产运行;今年6月,投资90亿元的杨家坪煤矿正式动工。

咸阳市奥体中心。

咸阳市曾被誉为“纺织城”。在推动传统纺织产业转型方面,支持咸纺集团深化国企改革,支持民营纺织企业创新发展。乾县一家民企抓住“汉服热”机遇,2024年生产汉服213万件,实现产值5.1亿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探索出一条转型发展之路。

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方面,咸阳市重点打造新型显示产业。彩虹股份通过专注高世代基板玻璃领域,成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成为全球第四家、国内唯一一家大批量供应高世代基板玻璃的企业,2024年,彩虹基板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0.6%。在彩虹这个链主企业的带动下,46户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咸阳,形成从石英砂到显示终端的完整产业链。

交大创新港咸阳新区正式落户咸阳高新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西安交大在咸阳共建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两年位居软科中国理工类高职院校首位……高校创新资源为咸阳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开发区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咸阳市出台《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创新财政税收、薪酬管理、运营公司管理等机制,推动开发区实体化、市场化运营。咸阳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三原高新区、兴平高新区、长武经开区等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或接近200亿元。

围绕“16+8+3”重点产业链,咸阳市推动开发区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现代中医与民族药制造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园中低压输变电产业、航空航海装备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等一批产业集群获批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新型工业化,在曾经是老工业基地的咸阳结出丰硕的果实。

创新为要,改革引领“新质”发展

区域发展,创新为要。秦创原是陕西创新驱动发展的总平台,作为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咸阳市正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2024年,全市科技成果转化企业落地数量突破百家,稳居全省前列。这一亮眼成绩背后,是咸阳市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

锚定体制机制改革,咸阳市破冰前行,成立全省首个科技工委,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恢复县级科技局;率先颁布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立法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系列改革举措,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10月14日-15日,第四届陕西省科协年会暨第四届咸阳市“人才兴咸”大会在咸阳召开。

在人才引用方面,咸阳市不断创新模式。积极建立人才引用“四支队伍”,打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聘请59位两院院士作为咸阳的科技顾问;聘请363位高校院所的科技管理人员等作为咸阳的科技大使;技术经纪人队伍常年奔走在西安和全国高校院所,把科技成果转化吸引到咸阳;科技特派员队伍深入企业,了解需求、精准对接。

在兴平市,总投资约20亿元的金兴先进制造孵化中心已招引东龙工具、秦兴机电等16户企业入驻;正在建设的三航科技创新产业园规划总面积5000亩,众多科创企业将在这里集聚。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咸阳市实施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力促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进位、上市”。2024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251家、高新技术企业746家,较2021年分别增长4.8倍、3.5倍。2024年科隆新材成功在北交所上市,彩虹股份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咸阳市实施新一轮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获批陕西省“中医药、电子显示”2个创新聚集区和“苹果、羊乳”2个创新聚集区基地。

在优化创新生态方面,咸阳市连续举办四届“人才兴咸”大会,着力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打造咸兴武科创走廊。推动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光子科技实验室被纳入陕西实验室培育建设;西安交通大学与西橡院、延长石油橡胶共建联合研究中心;西北工业大学在彬州联合建立研究院;咸阳高新区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的有色金属材料概念验证中心稳步推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共建的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落地咸阳高新区,首批入驻校企共建研究所8个;推动陕西科技大学等大学科技园落地咸阳……创新资源正加速向咸阳聚集,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

文旅融合,厚植发展新优势

夏夜的咸阳湖畔,“秦时明月 梦回咸阳”秦文化夜游项目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开城仪式、火壶表演、飞天凤凰、打铁花等精彩演出,带领游客沉浸式体验大秦风华。如今,该夜游项目已成为咸阳文旅新IP。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咸阳市策划推出100余项文旅商体活动、12条精品线路、50余条促消费措施,涵盖文化展演、体育赛事、夜间经济、惠民消费等方面,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创新业态场景、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城区持续火热、市县联动协同,全力推动“引客入咸”。

“秦时明月、梦回咸阳”秦文化城市夜游文旅项目。

山南水北,咸阳很美。咸阳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力打造文旅支柱产业,促进结构升级、激活消费潜力。2024年,咸阳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今年前三季度,咸阳市接待游客9084.60万人次,游客总花费618.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0%、7.17%。文旅市场的活力,正在咸阳不断积聚。这背后,是咸阳坚持项目引领、IP培育、景区提升、营销创新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咸阳市谋划实施咸阳博物院(新馆)建设、文庙博物馆扩建、国棉一厂工业文化街区等项目174个、总投资350亿元;建成了“秦时明月  梦回咸阳”秦文化城市夜游、《大秦纪》数字文旅等标志性项目,打造了咸阳老街、福园巷子、汇通夜市等一批文旅新IP。实施文旅融合“百镇百品”工程;乾陵成功创建5A级旅游景区,茂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得正式立项;策划推出“火红年 逛咸阳”“坐地铁 逛咸阳”等系列活动千余场次,“跟着演唱会去旅行”“跟着美食去旅行”成为新时尚,2024年咸阳文旅先后13次荣登央视。

横跨咸阳湖的古渡廊桥。

咸阳历史积淀深厚,通过深入挖掘郑国渠“天下第一渠”的文化内涵,谋划实施秦直道遗址保护利用工程,咸阳不断擦亮秦文化标识;古韵之间,咸阳富有独特的城市魅力,福园巷子、咸阳老街等新晋打卡地车水马龙,烟火气十足;独特的民俗文化,让咸阳文旅名片更加闪亮,袁家村每年接待游客近千万,旅游综合收入每年超过12亿;优质的生态资源,让文旅体验惬意而美好,咸阳北山是“天然氧吧”,泾河上游的东庄水利枢纽工程被称为陕西“小三峡”。

咸阳市加大文旅优质产品供给,争当重振陕西“西线游”的领跑者。

农业强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咸阳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农业始祖后稷曾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近年来,咸阳锚定农业强市目标,稳粮、优果、扩菜、强畜协同发力,农业总产值、增加值稳居全省前列。

咸阳市持续筑牢耕地和粮食安全根基,2024年粮食总产量超过185万吨,实现“二十一连丰”。水果产量超过550万吨、居全省第一。蔬菜产量达到405万吨,设施蔬菜面积41万亩、产量141万吨,均排在全省第一。

苹果是咸阳市水果产业的“巨头”。在咸阳,苹果产量占水果产量的八成以上。咸阳累计推广国育新品种27万亩以上,建成省级苹果高质高效示范园35个。全国每十个苹果,就有一个产自咸阳。“咸阳马栏红”苹果品牌价值超100亿元,瑞雪、秦脆、华硕等新优品种远销世界各地。

羊乳是咸阳特色产业,近年来,咸阳市推行“产、加、销”融合发展,推动“土特产”成为“大产业”。奶山羊存栏量超过70万只,年产羊奶量16.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

咸阳茯茶制作技艺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咸阳大力弘扬传统技艺,不断提升标准化、智能化生产水平,2024年咸阳茯茶产量超过6100吨,产值突破10.98亿元。1000余家咸阳茯茶线下销售网点遍布全国,200余家电商店搭建起线上桥梁,这缕源自西北的茶香不仅香飘全国,更远销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规模化、多元化发展的农业,吸引食品加工企业在咸阳聚集,农业产业逐渐集聚成势。益海嘉里、双汇、伊利、金沙河等知名企业先后落户咸阳,咸阳自身也培育出红星软香酥、心特软、子祺等本土优质食品加工企业。

咸阳市做强现代农业,让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与此同时,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咸阳市以开发区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连接器,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三原县,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特色蔬菜;在兴平市,航空航海装备产业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彬州市,能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在咸阳大地全面展开。

纵深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是咸阳市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咸阳与西安协同推进“七个一体化”向纵深发展,西兴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组建以15个西安名校为总校、41个咸阳学校为分校的优质学校教育联盟,30家医疗机构纳入西安专科联盟建设,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达到西安同等标准,公积金互认互用、陕D牌照小客车纳入西安绕城包年优惠范围等一批惠民事项落地实施……咸阳发挥主体作用、提高承接功能、缩小发展差距,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走深走实。

历史的厚重和现代的活力在这里共生,工业的坚实和农业的丰饶在这里交汇,文化的魅力和创新的激情在这里飞扬。新时代新征程,咸阳正勇立改革潮头,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文︱李景行)

责任编辑:刘玉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