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拉开,一艘孤舟在大海的惊涛骇浪中浮沉,载满了海外华工的血泪与希冀。民族歌剧《侨批》,便从这片苦难与希望交织的大海上,向我们缓缓驶来。这部精心创作的舞台作品打捞起一段尘封在银信中的集体记忆。当情感的涓流汇成江海,当信义的微光聚为灯塔,观众们看到的,已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欢,更是一个民族在风雨飘摇中铸就的不朽史诗。
“侨批,侨批,跨洋过海,生生死死一信牵……”当男声合唱的歌声在重庆大剧院响起,观众被带入到那段近代华侨移民史和创业史中。侨批,是一种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是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的血脉相连的纽带。歌剧以一封跨洋“侨批”为线索,巧妙串联起梁董氏一家、侨批局主事唐有信夫妇及众多海外华侨华工的命运,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深植于血脉中的家国情怀与诚信精神。

以情动人:一纸侨批承载的泪与爱
骨肉之情是全剧最基础、最撼动人心的情感层面。华工梁诚如跨越生死的父爱构成了全剧第一个催泪高潮。梁诚如为阻止女儿像自己一样被卖,拼命赶回家乡却不幸海上殒命,临终前的那封侨批,是一位父亲跨越生死的爱与牵挂。“阿爸不能再保护你了,就让这封信陪你长大”,梁诚如的独唱将父爱升华。演员通过颤抖的声音、渴望的眼神和无助的手势,展现一个父亲临终前最深的遗憾与不舍,当唱词在剧场回荡,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梁董氏的形象更令人心碎,她在生活绝境中,被迫答应女儿远渡重洋,当得知女儿在海上失事,她跪倒在地,向着大海的方向痛哭忏悔,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穿透了舞台,直接撞击着每位观众的心灵,让很多人忍不住随之落泪。
同胞手足之情是全剧人性光辉最动人的体现,也是最温暖人心的情感层面。当梁诚如遭遇不测,其他华工虽自身困顿,却毅然伸出援手,共同集资救助其家人。这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行为,超越了血缘,升华为一种基于共同命运的深厚的同胞之爱。
乡土家国之情是全剧情感的升华与延展,也是最为深沉磅礴的情感层面。它不再局限于血脉亲情的“小我”悲欢,而是融汇成一种更为宏大的“大我”叙事。那一封封泛黄的侨批,化身为游子们“思乡的魂”“爱国的心”,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苦难、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最终在剧场中汇聚成一种超越个人、响彻历史的深沉共鸣,让这份对故土的爱恋,升华为不朽的家国情怀。
《侨批》中的情感,是从“小我”到“大我”,从“小家”到“大家”的升华过程,它始于一份刻骨铭心的父爱,延伸为一群陌生人之间的同胞爱,最终凝结为一种不朽的民族精神。正是这些真实饱满的情感,如同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在舞台上产生了巨大的情感涡旋,

当最后一片片侨批如雪花般飘落,现场观众掌声如潮,热泪盈眶。
以诚待人:跨越山海的信仰坚守
歌剧中的“诚信”贯穿全剧,是支撑人物行动与情节发展的精神脊梁,它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方式,嵌入到戏剧情节之中。
侨批局主事唐有信表现的是行业诚信,他经营的侨批局,无论狂风暴雨还是路途险阻,他都誓死确保每一封侨批安全送达。唐有信所坚守的,远非商业利益,而是一种高于生命的信用契约。他的名字“有信”,正是他的人格化象征,他代表的侨批业,是整个华侨社会的“信用生命线”。

华人劳工群体表现的是守望相助的诚信。当梁诚如遭遇不测,侨领带领华工自发集资救助其家人,这蕴含着一份无形的社会契约,他们彼此信任对方会在自己遭遇不测时,同样伸出援手。他们将微薄的积蓄汇集起来,信任唐有信能够将这份“义款”连同他们的心意,一并送达。
“诚信”在剧中是华工们用血、泪、生命乃至跨越生死的精神去践行的生存法则和信仰。它是在极端苦难中闪耀的人性光辉,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优秀品质。
以义感人:照亮人性至善的永恒光芒
信义是一诺千金的职业操守,这是《侨批》中最直接、最核心的“义”。侨批局主事唐有信视“人在批在”为生命准则,将传递侨批上升为神圣的使命和承诺,甚至不惜倾家荡产,这种“信义”超越了简单的商业契约,是中华民族“言必信,行必果”传统美德的体现。
侠义是舍己为人的古道热肠,这是在情义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利他主义和牺牲精神。华工们无私帮助一个素未谋面的同胞遗孤。他们的行为并非为了回报,而是出于本能的善良和一种“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这种义,让冰冷的金钱传递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让绝望的悲剧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家国大义是由私及公的民族情怀,是“义”的最高层次,从个人、家庭、同胞升华到对整个民族和故土的大爱。海外华工们虽身处异乡,但通过一封封侨批,不仅维系了家庭的生存,更无形中支撑了家乡的经济,他们的奋斗与牵挂,与近代积贫积弱的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他们的“义”,最终汇入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民族大义中。
这部歌剧的深刻之处,在于展现的“义”并非英雄豪杰的专利,而是蕴藏在每个普通华工的血肉之中。正是这种在苦难深处依然坚守的“义”,使得《侨批》的故事超越了历史的悲情,焕发出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结语:人性光辉的立体刻画与时代价值

幕落,灯亮,雷鸣般的掌声在剧场久久不息,如同那跨越山海的历史回响。歌剧《侨批》的成功,在于它让尘封的“侨批”从博物馆的展柜里走出,在舞台上赋予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个人物细腻的情感世界。一纸侨批,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家族情感与民族大义编织在一起,这种“于小人物中见大情感,于小事件中见大历史”的创作手法,使《侨批》超越了单纯的叙事层面,成为对中华民族“根植于骨髓、流淌于血脉的大爱”的深刻诠释。
歌剧中展现的那份支撑先辈们穿越苦难的骨肉亲情、一诺千金的诚信品格与舍己为人的家国大义,从未在时间的长河中褪色。无论走得多远,根始终在故土;无论经历多少风雨,信义始终是立身之本。中华优良品德依然是我们民族血脉中奔涌的精神基因,无声地叩问着当下,也指引着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同心同行。(图文/ 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钱昀 )
责任编辑:刘玉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