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罗湖发布”举行大梧桐生态融合区专场。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区规划处处长严震宇,大梧桐生态融合区罗湖区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罗湖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林海伟,以及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董事长俞露,中国新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董观志,共同带来“山海连城,云起梧桐”主题发布。

(徐进梅 摄)
大梧桐生态融合区位于深圳市中心,是“山海连城”一脊一带二十廊的结构中心,也是深港山水相连的天然纽带,未来将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样板。
其范围南临香港新界山脉,北至罗湖区行政边界,东临盐田沙头角,西至布心山,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涵盖了梧桐山、仙湖植物园、弘法寺、深圳水库等重要的自然人文景观。
根据规划纲要,大梧桐生态融合区将被打造成都会中的自然山水公园、风景中的科创文旅乐园、山谷里的宜居宜业家园,在空间布局上规划了“山水园城,四区融合”的总体格局。
南侧以梧桐山风景名胜区为主体,规划了山林保育观光区、环湖生态涵养区、仙湖科教文旅区三个片区。
北侧则规划了生态融合提升区,进一步细化为“三街区(水岸休闲街区、生态科创街区、山麓文创街区)、两绿谷(茂林康养谷与花溪研学谷)”的空间结构。
为实现这一蓝图
深圳将采取一系列措施:
生态筑基
规划统筹山水林田等各类自然资源,通过疗愈原生环境及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提升生态环境韧性与质量,抚育多元共生的生物栖息空间。重点措施包括:制定“动物回家”计划,打通深圳梧桐山—香港红花岭生态走廊,推动沙湾河及深圳水库水质保障工程等。
交通引领
升级对外交通,已拓宽重建大望桥,未来将增加东部过境高速大望立交、龙过水立交,实现“南进南出,北进北出,景城互联”。
推广绿色出行,研究引入小运量、无人驾驶、低空飞行结合的特色观光体验型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停车换乘交通中心,开通直达名胜区的旅游观光线(已开通梧桐山北侧低空飞行线路)。
特色活力营造
完善游径网络,以山海连城远足径为主线,贯通环深圳水库30公里绿道。串联自然景点与文化坐标,将历史人文场所活化与城中村街巷营造融入其中,织补游业联动的公共活力网络。
发展文旅产业,扩大毛棉杜鹃花会、梧桐山音乐会影响力,布局禅修康养、主题露营、野奢酒店等,活化古树古木、刘玉财炮楼等文物资源,培育梧桐旅游品牌。
引入新兴产业与科研合作,依托仙湖植物园等吸引生物技术、大健康等产业,推动深港跨境生态文旅示范区建设。
景观风貌塑造
构建多维视景系统,守护大美原生景观与视野,丰富城区第六立面景观,结合游憩网络串联特色观景点,在梧桐山布局360度观景平台。
塑造特色风貌意向,凸显“山水色、岭南味、梧桐韵”,坚持以景定城,严控建筑高度及形态,引导依山就势、低密布局。
实施保障
建立健全重大事项会商机制与总师制度,加强项目的预控管理,推动政企合作与社区自改。
以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全面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梧桐山风景名胜区非核心区合理有效利用模式。
作为鹏城第一峰,梧桐山拥有能同时俯瞰“山、海、城”全景的观景地,有深圳标志性自然奇观“梧桐烟云”,还有超大城市中心的成片高山乔木杜鹃。
随着规划纲要的发布,片区开发建设驶入快车道,“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旅示范区”的愿景也随之落地生根,未来将聚焦文旅产业,为大众提供多元化文旅服务,全力建设“四个地”。
打造深圳户外运动目的地:
全业态体系满足多元需求
在徒步线路建设上,通过标准化与智能化手段,在鲲鹏径十段、十一段精心设计各个打卡点,为鲲鹏径品牌注入灵魂,打造深圳最高水准的户外徒步线路。其中有强化自然教育和互动体验的线路,有进行难度分级和特色分类的登山径,未来还将在这里举办“山海競·鲲鹏”户外挑战赛,打造“从摩天楼群到山海线”无缝串联的城市自然穿越。
骑行方面,目前6.1公里的环深圳水库深港骑行径一期已开放,二期、三期建设正推进,明年全线建成后将形成30公里环水库骑行径,后续还将贯通深港山海绿道,举办“跨深港城市自行车挑战赛”,沿线将建设骑行驿站、引入健康餐饮与国家级自行车赛事。
此外,片区还将构建360°多层级城市观景看台,打造21.8公里专业极限越野环线,引入深圳100越野赛等品牌赛事,致力于成为顶级户外赛事举办地。
建设湾区康养度假引领地:
营造都市中的山野沉浸体验
在住宿体验上,将在大望梧桐北侧25公顷用地引入顶级品牌,建设融合多种元素的野奢度假酒店群;以现有12家本土民宿为基础,通过“民宿+艺术”“民宿+禅修”改造,打造高端精品民宿群;依托望桐营地等7万平方米场地,推动“露营经济”产业融合与“大梧桐营集”品牌建设。
饮食与疗愈方面,将以“素食+深港美食”为主线建设“梧桐坊”街区,打造“梧桐食素”体验;依托弘法寺佛教文化底蕴,融合禅修理念与度假体验,联动罗湖中医院创新中医药膳体验,结合非遗艺术与国潮品牌开发祈福文创产品,为湾区市民提供一处放松身心的休憩空间。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地:
打造生态与科普融合的自然课堂
片区计划整合仙湖植物园与兰科中心资源申报国家植物园,建设3-5个世界级专类园及国家级专类园,持续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与科普展;落实“深圳梧桐山—香港红花岭”生态廊道建设,修建生态廊桥、动物涵洞等设施,建设生态教育场馆。
同时,将进一步擦亮毛棉杜鹃IP名片,扩大种植区、打造杜鹃景观林,举办低空花游、国际杜鹃花会等活动;谋划打造华南夜间自然观察乐园;推动仙湖植物园创建5A级景区,完善配套并策划“山海禅意”线路;引入中国国家地理课程,构建“山上—山下、日间—夜间”联动的梧桐山自然教育研学体系,力争成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与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地区。
培育新质文旅产业新高地:
激活资源打造新型消费地
在产业发展上,将在片区北侧地块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发展会奖旅游;改造存量厂房为短视频拍摄场景,策划自然生活慢综艺,打造内容创作基地;建设翠湖文体公园、网球中心等起降点,拓展低空文旅主题航线,布局无人机基地;围绕多元业态改造存量厂房成文创综合体,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基础配套方面,将推进梧桐山南北侧上山道路改造,开通智慧云巴和市区直达巴士,建立智慧旅游平台,构建保护性开放机制。未来,大梧桐片区将升级为“吃住学、游娱运”一站式体验的完整生态,营造“大隐隐于市、小隐在梧桐”的理想生活。
专家点评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董事长俞露表示:“该纲要不仅仅是一个空间规划,更是一次关于城市发展哲学、区域合作模式和城市营建范式的深刻思考,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示范性。”
规划强调自然融合,以“生态+”统筹全要素空间资源,推动生态保护与价值转化,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海绵基础设施体系,使自然力成为片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在深港合作方面,大梧桐片区作为深港生态合作的关键节点,将推动跨境生态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廊道共建,助力“山海连城”向“山海连湾”升级。
同时,规划注重风景融合,以“好的风景”孕育“新质动能”,通过“文旅+创新”打造文旅胜地与生态科技平台,营造隐于山水、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中国新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董观志表示:“规划纲要的出台,正成为把握生态文明与区域协调发展新机遇的关键抓手。该纲要不仅是落实深圳市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目的地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引领罗湖未来发展的核心行动纲领之一。”
董观志指出,片区发展具备四大优势:地处深圳市中心的“城市之心”、象征深圳高度的梧桐山“城市之巅”、山海城交织的“山海画廊”,以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绿色宝库”。同时,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客源市场与便捷的交通网络,为发展提供了三大有利条件。此外,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沙湾截排二期工程的推进,为片区发展提供了两大基础保障。
根据规划,大梧桐生态融合区将系统整合梧桐山、深圳水库、仙湖植物园、东湖公园等资源,以生态优先为基础,发展野趣轻奢、康养疗愈等业态,推动运动、露营、研学、文创等产业升级,致力于打造户外运动目的地、康养度假引领地、生态文明示范地与文旅产业新高地。(陈赞亮)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