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的活动在定新乡英雄村隆重开展,各民族通过歌舞、快板、搓玉米、拔河、抓鱼等活动,深情再现了英雄村非凡的峥嵘岁月,以文旅融合助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讲好英雄村的“英雄”故事,展现黔西“石榴红”,各民族促交融的实践行动。

这里,不仅是红军枷担湾阻击战斗的遗址所在地,是英雄桥屹立的地方,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各族干部群众以红色精神为魂,以绿色发展为本,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乡村振兴壮丽篇章的鲜活样板。
筑牢民族团结的精神根基
枷担湾地处贵州省黔西县定新乡,因村寨所处山湾形似耕牛牵引农具"枷担"而得名。该地自清雍正九年(1731年)至清末属安里三甲,历经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多次行政区划调整,现为定新乡英雄村一组。
枷担湾之战,史称“枷担湾战斗”,此役是黔大毕根据地保卫战的关键战役,战斗持续14小时,经历三次白刃战,包括红十八团参谋长贺崇禄等多名指挥官牺牲,此战迟滞国民党追兵达32小时,为红六军团主力转移至打鼓新场争取到关键时间窗口。

据定新乡党委书记陈英志介绍,“‘枷担湾战斗’,这段历史的意义,远不止于战斗本身。它揭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命运是相连的。过去是一种精神呈现,现在是激励和美村寨发展的不竭时代动力。”
此战,红军和解放军将士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推翻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走到一起,并肩作战。他们的英勇行为,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军民团结一心、共御外的集中体现。

“当年,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力量才能生根发芽、发展壮大。这种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凝结成的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的深厚情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动诠释和有力证明。”陈英志这样说道。
“革命的枪声犹在耳畔”,这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精神的传承。革命先辈们“披荆斩棘、一心为民”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跨越时空,成为了英雄村发展的“红色根基”。

这种精神财富,具有超越特定民族身份的普遍感召力和凝聚力。它告诉今天的英雄村人,无论属于哪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都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共同的光荣梦想。
英雄村各族群众都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从而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夯实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思想根基。

这段红色历史,成为了连接英雄村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历史根脉。
激活民族团结的发展动能
“以前守着红色资源,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现在把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结合起来,各族群众的腰包鼓了,心也更齐了!”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王秀兰满脸笑容。

曾经的英雄村,虽有红色遗迹和渭河生态资源,但因产业单一、思路保守,各族群众收入增长缓慢。
2021年,英雄村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村后,村“两委”提出“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红绿融合”的发展思路,将红色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乡村振兴工作深度结合,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发展中凝聚共识。

在乡党委、乡人民政府的统筹下,英雄村谋划了11个短期项目和5个长期项目,精心修缮了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历史遗址,修建民族文化广场,改造农户民居,打造英雄桥记忆馆、红色书吧、党校教育基地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拓展“红村”功能。

村里还深入挖掘“路宿街头不扰民、一个银元、一条绷带、一顶帽子、一个肚包”5个红色文化故事,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2024年8月,英雄村乡村建设的11个短期项目已经通过毕节市验收,定新乡引进经营主体贵州同趣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初步构建起项目运营管护机制,围绕“乡村旅游业”和“红色教育服务业”展开布局,以文促旅以旅兴农,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在绿色生态利用上,英雄村依托渭河沿岸的生态优势,发展了“红色研学+绿色采摘”“革命旧址+生态民宿”等融合业态。
英雄村持续探索红绿结合、文旅融合模式,大力发展“红色文化+生态旅游、红色文化+教育培训、红色旅游+民俗文化”等文旅融合新业态,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成果。

目前,全村发展农家乐12家,民宿8家90个床位,村集体每年增收25万元,带动群众餐饮住宿户均增收10000余元,还有众多民族养殖业产业。
绘就民族团结的幸福画卷
如今的英雄村,红色遗迹闪闪发亮,渭河两岸绿意盎然,各族群众笑脸绽放。
走进村庄,随处可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标语。红色文化陈列馆里的革命文物、文化广场上各族群众载歌载舞的画面,无不彰显着“同心同向、团结奋进”的浓厚氛围。

“英雄村的实践证明,红色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财富,只要以红色基因凝聚人心,以共同发展汇聚力量,就能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市民宗局主要负责人这样说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黔西市正以英雄村为样板,将红色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度融合,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乌蒙山深处常开长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书写着文旅发展好,民族团结强的地方实践新篇。(图文采写 郭翰)
责任编辑:刘玉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