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通讯

灵丘徐鹏举:深耕有机农业,践行田园情怀

发布时间:2025-10-30 15:42:38 推广来源:画报大同

从一心想要“逃离”农村的大学生,到深深扎根晋北山区的基层青年干部;从中国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到田间地头的“技术专家”。徐鹏举的人生轨迹,画出了一道返回乡土、奉献青春的动人弧线。2019年,他通过人才引进政策来到灵丘县,将自己的知识与汗水挥洒在这片发展全域有机农业的热土,奋力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双向奔赴”的选择

徐鹏举是河南省周口人,2013年考入山西农业大学,最大的愿望是“逃离”农村。2017年考入中国农业大学,成为第一届“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专项研究生,长期在灵丘县开展科研与社会服务。这悄然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乡村基因,他主动“琢磨”农村,重新认识并理解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灵丘县敢于明确做有机农业的魄力,在全国都是少见的。”2019年硕士毕业后他决定留在灵丘。

借助大同市和灵丘县的人才引进政策,徐鹏举入职县农业农村局。从高校学子到基层干部,角色转变带来了不小挑战。“思维方式不一样了,不能只是发现和研究问题,更要注重解决问题,特别是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工作。”除了转变工作思维,也要适应当地的方言、气候和饮食习惯。但对乡村的热爱和干事创业的激情,让他很快克服了这些困难,实现了从“逃离”到“扎根”的蜕变。

从最初坚决不回农村,到现在坚定扎根基层,是什么改变了徐鹏举?他信心满满地说:“在中国农业大学读研和驻扎灵丘的这两年,深刻激发了我扎根乡村的情怀,更加明白了农业农村作为国之大者的地位,更是青年人干事创业、逐梦追星的大舞台!”

田野上的“引路人”

“大家往这边看一看,有机农田土质疏松,适合耕种,化学农田土质板结坚硬,不利植物生长……”在田间地头,徐鹏举总是忙着为农民讲解有机种植的奥秘。这样的场景,是他工作的日常。入职以来,他全身心投入到全县有机农业的发展中,成为了连接高校科研与田间实践的关键桥梁。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起初并不顺利。“我们用化肥用药产量很高,为什么要冒着减产的风险去做有机?”面对农民的担忧,徐鹏举和团队通过全套的技术培训和手把手的田间指导,让农民亲眼看到效果,亲手感受变化。他们的真诚和专业赢得了农民信任,“看见你们在,我们就安心很多。”

2024年至2025年,灵丘县开展了多次高素质农民培育活动。徐鹏举和团队规划了“理论课堂+实践基地+专家结对”的培育体系,采用“室内授课+实操练习+观摩研讨”的模式。“目标是每个村至少有一个人,具备发展一个产业的能力。”他说,“我们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训,培训了各类农民群众、新农人等2000多人次,还结合一些技术观摩会,让农民群众听得懂、看得见、上手快。”他和同事们还组织中国农业大学的硕士、博士与县中心的农技人员,围绕有意愿的农户开展结对帮扶,全程跟踪服务一个作物生产周期。入职以来,他参与筹办7届大同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组织农民培训30多场,对接推广中国农大、山西农大10余项技术,参与编制生产标准10项,省级主推技术2项。

“东河南豆农老谢今年学会用有机酵素种豆角,不用化肥农药,用有机肥和酵素,成本从2000元左右降到90多元,高产期每天可摘260—460斤。老谢还探索出用稀释酵素驱虫防病的秘诀,他的豆角从未发生病虫害。”徐鹏举如是说。

“有机路上”的思考者

随着有机农业推广,新挑战也随之而来,最突出的就是产品销路问题。“很多好东西对接不上市场,出现了生产与市场错位。”徐鹏举指出了发展痛点。为此,他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一方面指导生产者学习销售知识,另一方面主动对接县里的电商平台,并鼓励中国农大的学生创业团队投身有机产品的销售创新。

谈到灵丘有机农业的未来,他认为,通过“五统一分”模式,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农资、统一农事操作、分户(组)生产,将技术与农户结合起来,提高农户积极性,减低生产成本,通过合作整合分散的生产和产量,统一对接市场,打造品牌和口碑,稳步开拓市场,让灵丘有机农产品走出去。

他还认为,发展全域有机农业的路径是多元的,重点是以村为单位,开发不同乡村的多元性,激活、引入乡村多种资源,开发乡村生态、康养、自然教育、农耕体验、文化文艺、手工制作等多种潜在功能产业,形成多业态、多营利点的乡村产业格局。

通讯员:杨盘兴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