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作为2025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大会重要配套活动,安全与应急产业发展大会以“筑牢基层应急新防线,共建智慧应急产业新生态”为主题,在广州应急产业园成功举办,面对时代新的使命奏响政企学研各界呼应的强音。

(通讯员供图)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航空应急救援首席专家闫鹏,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叶芳,广州工控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曹限东,广东省应急管理厅二级巡视员王海贵、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唐豹,以及各界代表超200人参加活动。
共筑安全应急产业平台
会议由广州市应急管理局统筹指导、广州工控集团牵头建设的广州市应急管理联合创新中心主办,集团旗下广州化工交易中心联合主办,通过政策解读、技术研讨与成果交流,共同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路径,为构建现代化的应急管理体系凝聚智慧与力量。
曹限东在致辞中表示,广州工控集团持续完善产业布局,依托旗下广州化工交易中心等企业,构建覆盖“研发、制造、交易、培训、服务”的全链条安全应急产业生态,致力于形成可复制的智慧应急“广州模式”。集团将携手各方,持续构建“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新机制,打造“虚实共生”的产业服务新平台,培育“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新体系。
王海贵指出,安全应急产业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撑。广东将重点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强化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发展布局;聚焦实战需求,推动科技赋能应急;夯实基层基础,提升末端处置能力;深化区域协同,共建大湾区安全屏障;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唐豹强调,构建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和强大的、现代化的安全应急产业支撑。协会期待与各方共促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汇聚力量构筑全民参与的安全防线。
闫鹏指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关键在于夯实基层应急处置基础,坚持创新驱动,拥抱“智慧应急”,提升社会素养。行业协会将积极搭建“研产用”对接平台,共同为构建绿色、安全、可持续的产业生态贡献力量。
详解产业升级实践路径
如何将宏伟的蓝图转化为生动的实践?行业专家现场拆解具体的路径与方法。
“遥感卫星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为应急救援及时探测准确、全面的信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技术院院士李志忠分享“五羊卫星计划”将如何通过天地一体化的应急感知网络,筑牢应急安全防线。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原副院长吴建国以无人机在森林灭火中的创新应用为案例,清晰勾勒航空救援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让“最后一公里”的救援更加高效、精准。
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副理事长高宏提出,安全应急产业可沿“五化”转型发展,即本土化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智能化促进装备转型升级,数字化推动智慧应急发展,专业化满足“平急结合”需要,国际化引领企业创新发展,以此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市场预防型转型,促进提升社会安全应急综合水平。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原副主任闫志壮指出,我国现有救灾体系动员能力强,但防灾减灾救灾产业尚未成型。如何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强化“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他建议企业做好市场调查,加强与各级政府涉灾部门的联系,按需定产、有针对性地研发,兼顾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及个人需求以推动产业化。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森林草原火灾风险管理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剑华提出,应急产业的痛点在于政产学研用金服间缺乏连接,应通过联合演练、融资路演等场景化活动,激活产业全链条,各方以实践导向、实效优先、实体支撑的原则共建应急生态。
4家广州市应急管理联合创新中心入驻企业结合自身领域展开应用分享,从无人机到通信铁塔,从指挥系统到智慧决策,生动展现技术创新如何嵌入应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切实提升应急管理效能,共建智慧应急新生态。
产业生态集聚 共谱发展新篇
当天,落位广州应急产业园的广州市安全生产资格考试服务中心正式启用并迎来首批40名考生。该服务中心对标国内一流公共考试点,建设有理论考场和电工作业、焊接与热切割作业、制冷与空调作业、高处作业等多工种11个操作项目实操考场,每年可为20万特种作业从业人员提供考试、制证一站式服务,将为加强大湾区安全生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关键支撑作用。
作为广州市首个应急产业综合体,广州应急产业园以园区为载体,构建“一园两中心”(即湾区安全应急产业服务中心、广州化工交易中心),形成化工商贸和安全应急资源聚集的产业链生态平台。会上,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广州成至智能机器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与广州应急产业园签署入驻协议。
会后,参会人员实地探访广州市安全生产资格考试服务中心、广州应急产业园展厅、广州市应急管理联合创新中心展示区、应急装备展厅和应急装备展区,参与应急演练互动。
广州工控集团将锚定“应急产业链链主企业”目标,持续完善“广州造、全国用”的产业模式,深化各方协同、促进成果转化,有力支撑打造千亿级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为广州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工控动能。(陈赞亮 李佳盈)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