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南国,海风温润。10月30日,广州外国语学校报告厅内,一场“冰与海的邀约”正将500余名师生带往地球尽头。当南海的涛声与极地的风雪在此交响,一场关乎科学、未来的对话庄严开启——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场科学梦想的启航。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2025年“极地知识进校园”广东站活动走进广州外国语学校。活动以“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为主题,不仅在学子心中播下极地科学的种子,更在国家未来发展的宏图与青春理想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本次活动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牵头组织,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团委、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中国自然资源报社、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共同参与,旨在普及极地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和参与极地工作的热情,让极地成为新的课堂。
四十余年风雪征程,铸就极地精神丰碑
活动在《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与《中国南极秦岭站建设纪实》两部纪录片的恢宏画面中拉开序幕。四十余年风雪征程,从长城站奠基到秦岭站启用,从“雪龙”破冰到“双龙探极”,银幕上每一帧画面都在诉说着一个民族探索未知的勇气。镜头之下,几代极地人的坚守与奋进、艰辛与辉煌,化作震撼的视觉语言,深深叩击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号原船长王建忠的讲述,将活动推向一个高潮。他带来的《打卡极地考察船 揭秘极地考察》主题分享,不仅是一次极地知识讲座,更是一堂关于信念、坚守与家国情怀的动人课程。当他沉稳的声音响起,三十余年的极地风云仿佛化作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有“雪龙”号在“咆哮西风带”破浪前行的无畏,有科考队员在零下数十度严寒中精准作业的专注,更有在孤寂冰原上守望相助的温暖。
他以亲历者的视角,深情回溯了中国极地事业从望冰兴叹到挺进极心的壮阔历程。“勇斗极寒的坚韧、拼搏奉献的追求,严谨求实的作风、造福人类的担当——这就是极地精神的内核。”最后,他向全场学子发出跨越山海的邀约:“南极的每一座冰山都蕴藏着地球的密码,每一片极光都闪耀着科学的光芒。这片充满神奇的净土,正等待着你们前来解读。期待在不远的未来,我们能在白色大陆相遇,共同书写中国极地事业的新篇章!”
科学之眼,镌刻在冰原上的中国印记
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海洋环境探测研究室高级工程师陈焱琨博士以《北极科考探秘:利用声学手段“看见”北极冰下世界》为题,开启了一场奇妙的科学之旅。她将复杂的声学探测技术,化作一段“用声音为白色星球绘制隐形地图”的科学叙事。“我们就像是极地冰盖下的‘听风者’,”她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道出了科学工作者如何通过解读回声的细微变化,揭示气候变化在北极留下的真实印记。这场讲座让同学们看到,科学原来可以如此诗意地解读我们沉默的星球。
在南极,地图上的每一个名称都是一个待解的地理密码。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工程师王剑通过《冰原之下的印记:南极地名命名的科学之旅》这一讲座,为同学们破解了这套独特的命名逻辑。他讲述的不仅是命名的规则,更是名字背后的一幕幕壮举——那些以勇气命名的岬角、以发现命名的冰湾、以先驱命名的山峰,共同编织成一部中国极地探索的壮丽史诗,让不朽的精神在每一个地名中薪火相传。
时空对话,从南沙到南极的心灵共振
最让全场沸腾的,是与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实时视频连线。当第41次南极考察队长城站站长邵和宾与6名越冬队员们出现在屏幕上,他们不仅介绍了长城站目前开展的科学考察任务,跟随他们的镜头,实时呈现了极地冰川、雪原、可爱的极地动物……万里之遥的冰雪世界瞬间变得触手可及。同学们争相提问,在求知的眼神与耐心地解答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科学对话。
现场约有50名来自中国香港的学生,来自中国香港的初二一班刘安昕激动不已。从维港之畔到极地之缘,他说:“这是一场跨越纬度的心灵触动。我曾以为‘遥远’只是地图上的一段距离。但这个活动,却让万里之遥的极地冰雪世界近在眼前。当科考队员通过镜头展示南极冰川的壮美,当专家讲述破冰船如何劈波斩浪,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这震撼,不仅源于自然的伟力,更源于一种强烈的认同——屏幕上那面在极寒中飘扬的五星红旗,也同样飘扬在我香港的家中。我才真切地体会到,国家的极地科考成就,是如此具体而辉煌。”
“这场讲座为我连接起一条清晰的情感与求知纽带。它让我深刻理解,无论我们来自哪里,守护共同的蓝色星球是我们肩负的责任。未来,我希望能运用所学的国际视野与语言能力,去讲述这段动人的‘中国极地故事’,为保护这片纯净的冰雪世界发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中国声音。”他说。
播种未来,极地精神与新时代青年的相遇
贵州省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黄玲聂作为一名到广州外国语学校跟岗学习的老师,在这场活动中看到了教育的更多可能。“当我看到广外学子与极地专家用流利英语自如交流时,我深切感受到了‘山海相连’的真正内涵。”她表示,要将这份震撼带回黔中群山,“即使远离海洋,我们同样可以在群山之中,点燃学生探索极地的科学热情”。
广州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林伟洪表示,本次活动对广州外国语学校而言,这场活动是一次前沿科学与顶尖科创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作为广州首批海洋特色教育学校,省、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学校通过“博雅少年科学院”与高校、企业共建20余个创新实验室,而极地科学所蕴含的探索精神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正与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高度契合。未来必将推动学校的科技教育从“项目孵化”向“使命驱动”的高阶层次跨越,为未来培养出能够站上国际舞台、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杰出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今日在学子心中播下的这颗极地种子,终将成长为未来国际极地舞台上,代表中国智慧与担当的中坚力量。
现场,活动组织方还向学生代表赠送极地和海洋科普图书。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些在年轻心灵中点燃的科学星火,正在悄然孕育着属于新时代的极地梦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的智慧与力量。(陈赞亮)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