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文卫

双驱动・四融合 ——武汉东湖学院解锁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新密码

发布时间:2025-10-31 14:52:47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通过直播策划,我们帮助江夏农户把滞销的农产品销量提升了3倍!” 武汉东湖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大四学生陈可指着实训基地的直播数据兴奋地说。在该校“数智农村电商实训中心”,这样的实战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作为农业大省湖北的应用型高校代表,武汉东湖学院自2015年起深耕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创新构建 “双驱动・四融合” 育人模式,十年来为乡村振兴输送了大批“懂产业、精技能、善创新、有担当”的复合型人才,其经验被很多媒体多次报道,成为全国应用型高校的示范样本。

政策锚向:破解农村电商人才“供需错配”困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024 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然而长期以来,应用型高校电商专业普遍面临三重困境:

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成为首要痛点。“不少高校照搬综合性大学‘宽口径’模式,课程设置脱离地方农业特色,毕业生不懂小龙虾养殖周期,不会操作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企业招不到合用的人。” 武汉市某涉农企业相关负责人坦言。其次,学生实践能力难以跟上行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传统教学中 “重模拟轻实战、重流程轻创新” 的现象突出,直播运营、跨境电商等核心技能培养缺位。更关键的是,应用型高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核心支撑条件难以保障人才培养需求。

瞄准这些痛点,武汉东湖学院依托农业电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三大省级平台,立足湖北粮、棉、油、水产等特色产业集群,确立 “双驱动・四融合” 改革思路 —— 以产业需求与能力目标为双引擎,通过产教、科教、专创、专思四大融合机制,打造精准对接农村电商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双驱动:让人才培养与产业同频共振

“我们的课程表每年都要‘晒一晒’企业意见。” 该校电子商务专业负责人介绍,产业需求驱动机制让人才培养实现 “按需定制”。学校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高管、农村电商专家构成的联合调研团队,每年深入农业园区、电商产业基地等实地走访,绘制涵盖引流、运营、物流、数据四大端口的人才需求图谱。

基于调研结果,课程体系每年动态更新:新增《数智电商》融入AI选品技术,开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对接湖北生鲜产业需求,《农村直播电商策划》课程更是直接引入企业真实账号实操。“以前学的都是通用电商知识,现在能跟着企业导师做农村跨境店铺搭建,毕业前就有了项目经验。” 毕业生杨墨创办的电商公司已服务12家涉农企业,他认为实战课程是创业的“敲门砖”。

能力目标驱动则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塑造”的转变。在《电子商务数据分析》课堂上,学生围绕“秭归脐橙销量波动”案例,运用Python技术构建预测模型,这种项目式教学已覆盖80%的专业课程。学校还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企业导师评分、直播带货转化率、创业计划书质量等纳入考核,替代了传统的单一试卷评价。“上次帮农户卖茶叶的直播数据占期末成绩的30%,这比背书有用多了!”大三学生杨欣宇的实践团队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万元。

四融:构建全域协同育人机制

“把直播间建在田间地头,让课堂对接产业现场。” 这是武汉东湖学院产教融合的生动写照。学校与思睿智训、珍岛等企业共建12个实训基地,其中农村电商直播实训舱配备4K摄像机、绿幕系统等专业设备,学生可完成从产品拍摄到直播变现的全流程实践。实施的“双导师制”更实现精准赋能:学业导师指导《电子商务概论》等省级一流课程的理论学习,企业导师则带着学生参与“双十一”农产品促销等真实项目。

科教融合为人才创新注入源头活水。依托农业电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教师将“农产品电商供应链优化”等科研成果转化为专题课程,组建“农村电商科研兴趣小组”。大三学生于知凡参与的“直播话术智能优化系统”项目,已申请软件著作权。“从跟着老师做市场调研,到自己设计数据模型,科研经历让我求职时更有竞争力。”

专创融合则打通从创意到创业的全链条。学校构建“课程-竞赛-孵化”三级体系:开设《农村电商创业实践》等课程,每年举办“助农创业路演”,依托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办公场地、智能选品系统等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毕业生创办电商企业20余家,其中一家成功登陆新四板,创始人熊海涛获评“长江学子”。“孵化基地帮我们对接了10万元启动资金和供应链资源,这是创业路上的关键助力。”熊海涛说。

“学电商技能,更要懂乡村情怀。” 专思融合让课程思政落地生根。专业团队挖掘乡村振兴、两山理论等思政元素,开发“疫情期间助农案例库”,其中教师团队制定的《农产品电商应急销售方案》,曾帮助10余家企业打通线上渠道。在“三融三促”育人举措推动下,第一课堂融入思政知识点,第二课堂开展 “助农志愿服务”,第三课堂组织“乡村振兴调研”,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去恩施调研时,看到电商让老茶农增收,我更坚定了服务乡村的决心。” 学生党员陈可已连续两年参与农村电商培训志愿服务。

成果斐然:人才赋能乡村振兴

十年深耕结硕果,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五年,学生获“互联网 +”等A类赛事国家级奖项20余项、省级70余项,职业证书获取率达130%,四六级通过率连续五年居同类高校前列。专业先后获批省级、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农业电子商务教学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电子商务概论》入选省级一流课程,形成 “专业-课程-团队”三位一体的建设格局。

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持续增强。学校为江夏区等培训农村电商人才4700人,编制的《武汉市数字农业“十四五”子规划》成为地方决策参考。武穴市“电子商务教授博士工作站”开展技术攻关多项,曹晟教授作为“院士专家企业行”成员,已为10多家涉农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这种模式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实践抓手,值得借鉴推广。” 湖北商贸学院、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等10余所高校专程来访交流。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院长孙细明表示,将继续深化“双驱动・四融合”模式改革,培养更多助力乡村振兴的电商人才。正如在江夏莲藕塘边的直播现场,学生们的呐喊声透着青春力量:“学好电商本领,服务家乡发展!”这正是该模式育人成效的生动诠释。(文/ 谢超  吴琼)

责任编辑:刘玉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