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冯骥才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传奇话剧《俗世奇人》,于2025年10月18日在重庆大剧院中剧院隆重上演。该剧由黄维若编剧、钟海执导,刘敏涛领衔主演、徐松子特邀出演,并由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联合呈现,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剧目及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作品,备受瞩目。
话剧以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市井生活为背景,通过“炮打灯酒馆”这一场景,串联起刷子李、泥人张、酒婆等十余位民间奇人的故事,展现了社会变迁下的世间百态。
一番创新:舞台美学的现代转译
在形式表达上,实现了对传统话剧的创造性超越。将每个独立成章的短篇小说改编为一部完整统一的舞台作品,这是话剧面临的首要挑战。编剧黄维若妙借鉴中国传统戏曲的"串珠"结构,以酒馆这一典型环境和关二姐这一核心人物为纽带,将原本分散的人物故事有机串联。更富创意的是,剧中设置的"娃娃大哥"角色,既延续了原著中娘娘庙"拴娃娃"的民俗传统,又创新地赋予其叙事功能,娃娃大哥在剧中起着穿引、解释、连接的作用,是全知的讲述者和冷静的旁观者,在增强戏剧表现力的同时,也为作品注入了独特的艺术品格。
在视觉表现上,舞台设计虚实相生,时空转换自由流畅,体现了创作者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刻理解与现代表达,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导演钟海充分调动各种舞台手段,将相声的诙谐、快板的节奏、戏曲的程式等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有机结合,创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舞台风格。通过可移动的八仙桌、变幻的酒旗等简约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布景,既保留了写意戏剧的美学特征,又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艺术表演上,打破了文艺各个门类的界限。演员的身段里藏着京剧的圆场,对话里埋着相声的“包袱”,甚至酒婆唱《霸王别姬》时的唱腔,都带着评剧的婉转。更绝的是关二姐每套衣服的设计,都吸纳了天津民间的剪纸元素,而“娃娃大哥”的形象设计则来自于天津杨柳青的年画。这些 “杂糅” 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将不同艺术形式的精髓,化入人物的一举一动中,让舞台既有 “俗” 的烟火气,又有 “雅” 的诗意美。这种创新,让 “老民俗” 有了 “新表达”,也让年轻观众愿意走进剧场,去倾听来自民间的文化回响,原来传统,可以这么 “潮”。
一群人物:市井百相的精神图谱
冯骥才在《俗世奇人》开篇序言中写道: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方刚;水咸土碱,风习强悍......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
话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这些人物群像的刻画。从一身黑衣刷墙不染一白的"刷子李",到袖中捏泥、栩栩如生的"泥人张";从接骨医术疾如闪电的"苏七块",到"以牙识人"的华大夫。每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虽来自市井民间,却以其对专业的敬畏、对道义的坚守、对生活的热爱,在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技” 是《俗世奇人》的筋骨,而 “道” 是其灵魂。剧中的奇人们,从不把绝技当炫技的资本,而是将其化作安身立命的准则。苏七块 “看病先收七块大洋” 的规矩,看似不近人情,实则是对医道尊严的坚守 ,无论贫富贵贱,接骨时的精准与专注分毫不差,那 “咔嗒” 一声骨响,是技艺与仁心的共振。刷子李 “黑衣不沾白” 的铁律,不止是对手艺的极致追求,更藏着 “心不染尘” 的人格洁癖,他刷墙时如打太极般的身段,把工匠的严谨与从容,舞成了一场流动的美学盛宴。泥人张的绝技更具深意,面对恶霸张五的挑衅,他不吵不闹,袖中捏泥人,三杯酒之间便将对方的丑恶嘴脸定格,这既是技艺的较量,更是风骨的迂回表达。
剧中这些 “技” 的呈现,从不用夸张的特效,而是通过演员细腻的肢体语言与细节刻画,让观众在屏息凝神间读懂真正的匠心,是 “择一事终一生” 的执着,是“技到极致近于道” 的境界。这种对匠心的书写,恰是对当下 “快节奏” 社会的温柔提醒,有些坚守,永远值得被珍视。
剧中将中华传统美德化作了具体可感的语言和行动。关二姐形象的塑造,堪称全剧的精神灯塔。她为车夫李四垫付银元治伤的仁心,对玲儿、柱子追求真情的成全,对侄儿麒麟视如己出的慈爱,无不闪耀着"仁者爱人"的光芒。而李金鏊"七块大洋与五百块大洋背后的义气一样重"的铿锵誓言,更是将中国人"重义轻利"的价值追求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些剧情的设计让中华传统美德表现在舞台上,在当代观众心中激起了共鸣。
一组对比:叙事结构的地域特色
《俗世奇人》和《河街茶馆》在表现方式上极为相似。
这两部话剧都遵循了由老舍先生《茶馆》所开创的经典戏剧模式:“一个场景,一群人物,一段变迁”。《俗世奇人》 的核心场景是天津卫的 “炮打灯”酒馆,《河街茶馆》 的核心场景是重庆的 “河街茶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在酒馆或茶馆登台亮相,无论是“俗世”中的“奇人”,还是“河街”上的“茶客”,他们都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通过他们之间琐碎的对话、冲突与互动,来折射整个时代的风貌和人物的精神。
两部话剧都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俗世奇人》 舞美设计采用可移动屏风、投影技术模拟运河码头、酒馆阁楼等场景,灯光随剧情切换明暗色调,强化“水咸土碱”的粗粝质感,并融入相声、快板、泥人、年画等天津民俗艺术形式,作为其文化表达的直观符号。《河街茶馆》以360度旋转吊脚楼为核心舞美,辅以黄葛树、青石板、临江码头等重庆独有地域符号,完美呈现旧时重庆的民居样式与城市风貌。舞台融入川江号子、四川清音、川剧等非遗元素,表现了巴渝文化的地域魅力。
两部话剧的核心人物都是老板娘。关二姐作为灵魂人物,其9分钟独白展现“坚韧与温柔”的复杂人性,既是串联故事的“金线”,又承载着天津人“任侠尚义”的精神内核。幺姨妈作为核心人物,展现母性关怀与民族大义的双重维度,她既是茶客们的“心灵港湾”,又是反抗恶霸、救助难民的“精神领袖”。
虽有相同之处,但这两部话剧主题不同。《俗世奇人》重在人物, 侧重描绘身怀绝技、性格迥异的“奇人”,主题更偏向于对民间智慧、工匠精神和人性光彩的礼赞,富有浪漫主义,展现的是“艺术的天津”。《河街茶馆》 重在精神 ,虽然是虚构故事,但聚焦于抗战时期小人物的生存困境、人性挣扎和家国情怀,风格更为现实主义,有历史的沉重感,展现的是“历史的重庆”。
结语:民间智慧的当代表达
谢幕时刻,一个个身怀绝技的“俗世奇人”从故事中走出,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向山城观众致意,这是一场从津沽到巴渝,两地文化的传递和交融。
在文化自信成为时代强音的今天,《俗世奇人》的艺术探索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那些深藏于市井街巷的民间智慧、那些流淌在普通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这部剧作也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与模仿,而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俗世奇人》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创新路径,既保持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又实现了艺术表达的现代转译;既扎根于民间文化的深厚土壤,又焕发出与时俱进的生机活力。《俗世奇人》不仅是一台戏,更是一次文化寻根,引领我们重新发现民间智慧的不朽价值,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过去,更看到了它通向未来的无限可能。(文/钱昀)
责任编辑:刘玉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