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其深度与广度,直接塑造着下一代的品格与未来,进而影响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然而,在物质丰裕与“少子化”时代的背景当下,部分家庭教育理念出现了偏差,“娇生惯养”、“过度富养”等现象滋生,传统美德、人情世故与“严管厚爱”的理念被淡化。如何拨开迷雾,从历代名人的家教智慧中汲取养分,重塑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家庭观念与集体主义精神,已成为一个亟待深思的社会课题。
一、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爱与智慧的迷失
当代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根源在于“爱”的错位与教育智慧的缺失。
其一,“过度保护”与“能力剥夺”。许多家庭将孩子置于“真空”环境,事事代劳,处处铺路。这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养育方式,剥夺了孩子经历挫折、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其结果便是造就了“温室里的花朵”,他们或许学业优秀,但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脆弱,一旦离开家庭的庇护,便难以面对社会的风雨。这与古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砺精神背道而驰。
其二,“物质富养”与“精神贫瘠”。“女儿要富养”的观念被片面理解为物质上的无限满足,却忽视了精神世界的丰盈。这种教育下,孩子容易养成攀比、虚荣的习气,缺乏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和对他人付出的感恩。他们习惯于索取,而非奉献,家庭责任感与社会使命感更是无从谈起。真正的“富养”,应是涵养其胸襟、开阔其视野、塑造其独立人格,正如曾国藩家书中所言:“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其三,“功利导向”与“品德缺位”。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家庭教育重心严重倾斜,“唯分数论”大行其道。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单一化,只要成绩好,便可“一俊遮百丑”。这使得传统家教中最为看重的孝亲敬老、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美德教育被边缘化,待人接物的“人情世故”被看作是无用的“情商”。这种重才轻德的教育,培养出的可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缺乏对集体、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与担当意识。
二、借鉴历史智慧:历代名人家教的启示
面对当下的困境,我们不妨回望历史,从历代名人的家教经验中寻找答案。他们的智慧,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启示一 :厚植家国情怀,树立远大志向。北宋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与其幼年清苦、母亲教导他“知国知家”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他晚年设立的“范氏义庄”,更是将这种“忧乐天下”的精神化为家族传统。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义,并非急于灌输知识,而是如梁启超一般,通过书信、言传身教,将“爱国”“敬业”的种子播撒子女心田,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
启示二:强调勤俭自律,涵养良好品行。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子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将淡泊、宁静视为修身立学的根本。曾国藩的家书更是将“勤”与“俭”奉为传家法宝,要求子女黎明即起,亲历家务,反对骄奢淫逸。这种强调自律与勤俭的教育,正是对抗“娇生惯养”的良方,能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格和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启示三:秉持严管厚爱,注重言传身教。“严管”不等于粗暴的打骂,而是规矩的建立与执行的坚定;“厚爱”也非无原则的溺爱,而是基于理解和尊重的引导。南朝文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系统阐述了家庭教育的原则,强调早期教育、环境熏陶与父母榜样作用的重要性。父母自身的行为,是孩子最直观的教材。一个孝敬长辈、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的家长,其本身就是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三、 迈向未来的正确路径:责任与使命的培育
基于对误区反思与历史智慧的借鉴,当代家庭教育应实现以下转向:
首先,从“过度呵护”转向“挫折教育”。有意识地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在面对困难时,家长应成为引导者而非“清障夫”,培养其逆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从“物质满足”转向“精神滋养”。多陪伴孩子阅读经典,走进自然,参与公益,在丰富的体验中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将“感恩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让孩子学会体谅父母,尊重他人,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最后,从“唯分数论”转向“全人教育”。将品德教育置于核心位置,通过讲述家风故事、学习历史名人,将孝道、诚信、责任等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家长应跳出“小我”的藩篱,多与孩子探讨社会热点,引导他们关注社区、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其“小家”之外的“大家”情怀。
结语:家庭教育,是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的深沉耕耘。时代的铁锈,不应侵蚀孩子品性的基石;家庭的温床,更不能软化其担当的脊梁。唯有摒弃短视与溺爱,重拾“严管厚爱”的古老智慧,从范仲淹的忧乐观、诸葛亮的静俭训、曾国藩的勤勉书中汲取力量,我们才能为下一代铸就坚韧的翅膀,让他们不仅能够翱翔于个人的天空,更能承载起家庭的责任、社会的期望与时代的使命,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有贡献于国家的栋梁之才。(盱眙未保)
责任编辑:刘玉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