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融合

服之艺——中韩服饰艺术交流展在吴文化博物馆启幕!

发布时间:2025-11-03 15:25:41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继2024年成功举办“工艺的语言——中韩工艺交流展”后,10月31日,吴文化博物馆再度携手驻上海韩国文化院共同举办“服之艺——中韩服饰艺术交流展”。

服饰作为人类文明最具生命力的文化符号之一,是中韩两国在悠长的历史中彼此观照、互为启迪的艺术见证,也共同参与书写了东方美学的绵长诗篇。

本次“服之艺——中韩服饰艺术交流展”由驻上海韩国文化院和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主办,并得到韩国SAVINA美术馆、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分为“色·才”、“形·样”两个部分,集中展示57件来自中国和韩国的服饰艺术作品,无论是当代工艺大师参照传统服饰进行制作的服饰作品,还是依托传统服饰元素进行再创作的绘画、装置、多媒体等各类艺术品,都力图通过服饰艺术建立传统与当下、过去与未来的新链接,构筑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新起点。

当日,“服之艺——中韩服饰艺术交流展”在吴文化博物馆一楼公共区域、二楼吴颂展厅及博物馆建筑外立面开启,主办方精心编织独特空间,让服饰成为最生动的语言,让文化交流变成最有趣的游戏。期待与您相遇在这场跨越时空的服饰盛会上,共同见证文化互鉴的璀璨火花。

色・材

五行与五色

中韩两国传统服饰的色彩审美深受“五色”理论影响。“五色”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思想,大致形成于西周时期。

《尚书・洪范》中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理论不仅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宇宙观、自然观的体现,更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的发展。

韩国同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色彩意识,尤其是对白色的偏爱,白色象征白净素雅,是韩国民族性的一种象征,因此韩国也被称为“白衣民族”。

色彩与秩序

“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后汉书·舆服制》。以服饰的色彩作为区分社会成员身份和社会地位这一观念,从西周至春秋时便已产生。及至隋唐,品色服制度逐渐成型。 

质料与工艺

质料,即制作服饰的原材料,是构成服装的最基本要素。质料的使用不仅反映人类资源利用的能力,也是工艺发展水平的体现。动物皮毛、麻、葛是先秦时期较早使用的服装原料;秦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让丝绸的使用达到了新的高度,平民仍以麻布、葛布为主;隋唐时期纺织技术达到新高度,绫、罗、锦等高档丝绸面料大量生产,服饰纹样也多彩丰富,盛唐气象扑面而来;宋元时期棉花的种植与纺织技术出现转折,棉布为上层人士所喜爱;及至明清,棉布逐渐取代麻布成为平民服饰的主要材料,丝绸工艺空前繁荣,江南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韩服的材料运用与中国传统服饰的材料互相融通。

形・样

共性与个性

服饰是文化交流具象化的载体。韩服的演变历史与中国传统服饰关系密切。韩服真正开始个性化发展是从朝鲜王朝(1392年至1910年)中期开始,韩服特别是女装逐渐向高腰发展,但官服、朝服等重要礼服,仍一直延续着较多中国特色。

纹与样

服饰与人 

丝绸与彩缎交织,古韵与新潮共鸣。针线间流转的不只是技艺,更是对美共同的追求,亦是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友好交往的方式。2025年10月31日,来吴博告别日常的喧嚣,步入这个光影交织的时空长廊,见证中韩服饰文化展开一场跨越山海的对话。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晚吴文化博物馆联合驻上海韩国文化院,于夜色阑珊之时,为您精心铺开一场“一衣带水 共赏云霓”中韩文化之夜的华美卷轴。

文化从未止步于过去,每一次重逢,都是一次新的生长。吴文化博物馆期待与您的相遇,见证这场关于美的奇遇!(李爽 陈雨雯 金杉)

责任编辑:刘玉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