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从“输血”到“造血”:彭泽县乡村振兴的民生筑基与产业赋能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5-11-04 10:21:09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摘要:乡村振兴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战略,赣北彭泽县的转型实践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同类农业县域具有典型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微观民生观察+宏观产业实践”双重视角,结合一手调研素材与企业案例,系统剖析其乡村振兴成效、挑战与路径。研究表明,彭泽县通过基础设施提质、社保体系完善实现民生筑基,依托虾蟹产业构建“三产融合”模式与“塘长制”利益联结机制完成产业赋能,实现从“外部输血”到“内生造血”转型;但仍面临土地利用低效、劳动力短缺、生态与生产衔接不足等挑战。对此,本文提出土地长效收益、产业人才支撑、生态产业协同、政策治理创新的系统性对策,印证了“民生为基、产业为核、生态为底、治理为保”的乡村振兴逻辑,为同类县域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赋能;民生改善;龙头企业;彭泽县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推动农村地区实现历史性变革,成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九江市彭泽县作为赣北传统农业大县,县域总面积1544平方公里,辖10镇3乡,农业人口占比达62%,2015年贫困发生率高达8.3%,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县域乡村振兴转型的典型样本。近年来,彭泽县在政策驱动与市场引领下,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实践经验对同类县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本文基于“微观民生观察+宏观产业实践”双重视角开展研究:一方面,依托党员干部回乡调研一手素材,以黄花乡、马当镇等典型村落为观察点,直观呈现农村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及群众生活状态变化;另一方面,以九江凯瑞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一国家级龙头企业为核心案例,系统剖析其带动乡村产业升级的运作模式与利益联结机制。这种双重视角既避免单一案例研究局限,又弥补宏观数据缺乏微观支撑的不足,全面梳理彭泽县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优势与挑战,为县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经验参考。

二、彭泽县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民生与产业的双重突破

(一)民生福祉显著提升:从基础薄弱到保障有力

2018-2023年,彭泽县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社会保障等领域实现全方位改善,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持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上,彻底改变“饮水难、出行难”困境:2022年底实现全域24小时自来水供应,水质达标率100%;累计完成通村公路硬化1280公里,泥泞土路全面清零,城乡公交车覆盖13个乡镇186个行政村,23条公交线路直达村口,村民出行时间平均缩短40%。

居住与环境整治成效突出,通村公路两侧两层、三层小洋楼整齐排列,农户住房改造率达98%;村内公厕100%覆盖,配备分类垃圾桶2.3万个,建成村级污水处理站36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全县建成87个配备运动器械的村民广场,黄花乡东风村通过“庭院美化+水系治理”从“脏乱差”蜕变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村民对居住环境满意度达96%。

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领域,2023年新农保参保率达99.2%,大病医疗报销比例提高至60%,镇卫生院新增CT、彩超等医疗设备32台,村级卫生室实现“小病不出村”;农村教育5年累计投入2.8亿元改善硬件,新建教学楼16栋,引进优质教师187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率达98.5%。基层治理方面,驻村干部与村干部作风转变,扶贫工作精准到户,2023年春节前对326户五保户、847户贫困户开展定向帮扶,发放慰问物资价值156万元;“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后,机关干部务实作风常态化,群众切实感受到治理效能提升。

(二)产业结构深度升级:从传统种植到三产融合

产业升级是乡村振兴的“发展内核”。九江凯瑞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级龙头企业,以“示范引领、技术帮扶、利益共享带动农户增收”为宗旨,以种养为基础,延伸加工、销售、旅游环节,形成全链条产业布局,为彭泽县产业振兴提供核心支撑。

产业模式创新成效显著,“1+5”模式与“塘长制”较传统种养模式效益翻倍。“养殖基地+合作社”模式流转24730亩土地,发展稻虾连作、稻蟹共养等生态种养模式,每亩纯利润达5000余元,较传统水稻种植收益提升4倍;“养殖基地+电子商务”搭建“彭泽虾蟹”线上交易平台,2023年网上销售收入达2.3亿元,较2019年增长228%,带动全县稻虾蟹种养面积超10万亩;“养殖基地+休闲旅游”建成3A级景区与生态创意园,2023年接待游客86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187%,打造“龙虾美食节”“大闸蟹文化节”等特色IP,品牌影响力辐射周边5省。

创新的“塘长制”通过“企业牵头、塘主运营、贫困户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按50%、25%、25%比例分红,2023年100亩塘口收益186万元,较2019年增长116%,20户贫困户均获得保底收入3.2万元,较2019年增长78%。凯瑞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技术下沉+利益共享”,公司组建23人技术团队开展田间指导,避免“企业赚大钱、农户赚小钱”的脱节问题。

产业发展溢出效应持续显现。截至2023年底,凯瑞公司带动6256家农户与贫困户增收,创造就业岗位超1000个,培育养殖户700余人。此外,浩山乡柳墅村通过政府扶持发展虾蟹养殖与乡村旅游,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6万元,较2018年增长10倍,印证了农业与加工、旅游、电商融合对乡村活力的激活作用。

三、彭泽县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土地利用与保障问题凸显

高速公路、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占用黄花乡、定山镇等6个乡镇12个村落的1860亩土地,每亩3-5万元的一次性补贴难以形成长期保障。同时,彭泽县在征地过程中存在“听证程序不规范”“补偿标准与区域经济水平衔接不足”等问题,部分闲置宅基地、山林确权登记滞后,流转效率低下,全县闲置宅基地流转率不足30%,发展建设与土地资源永续利用的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加剧

调研数据显示,彭泽县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达58岁,35岁以下青壮年占比仅12%,年轻劳动力外流现象突出,2023年农村初中辍学率虽降至1.2%,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育意愿下降使得农村劳动力供给后劲不足,全县农村家庭生育1-2个孩子的比例达95%,叠加老龄化趋势,未来5-10年劳动力短缺问题将进一步加剧。这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用工难、用工贵”,新兴产业面临“招工难”困境,制约产业升级步伐,深层原因在于县域经济差距较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三)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衔接不足

浩山乡、东升镇等偏远村落约2300亩土地因无人耕种闲置退化,土壤肥力下降;部分散户养殖“重产量轻环保”,养殖废弃物处理不规范,导致局部水体污染;生态修复技术推广不足,闲置荒地改造缺乏资金与技术支持,县财政每年投入生态修复的资金不足500万元,难以转化为生态资产,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面临挑战。

四、彭泽县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问题导向下的系统性施策

(一)构建土地集约利用与长效收益机制

建立“开发-补偿-增值”全链条管理体系,推行“一次性补贴+长期收益”结合模式,将每亩土地征收补偿资金的30%转化为龙头企业股权,让失地农民享受年度分红。2024年底前完成全县山林、宅基地确权登记,规范流转机制,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闲置土地连片开发,发展高效农业,每亩收益提升至8000元以上。同时,规范征地听证程序,动态调整补偿标准,保障农民知情权与参与权。

(二)强化产业赋能与劳动力回流支撑

延伸虾蟹养殖产业链,投资5亿元建设精深加工基地,新增技术型、管理型岗位500个,给予返乡创业青年最高20万元创业补贴。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生态养殖专业”“电商运营班”,开展“订单式培训”,培训费用由政府与企业各承担50%,每年培育专业人才300名。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对农村二孩、三孩家庭给予每月500元育儿补贴,缓解劳动力供给压力。

(三)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共生

构建“生态+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推广稻渔共生、循环利用等生态种养技术,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对闲置荒地实施“植被恢复+水系治理”,2025年前完成2300亩闲置土地改造,打造生态景观并与休闲旅游项目联动。举办农民丰收节、生态观光节等活动,将“生态颜值”转化为“发展价值”。

(四)深化政策保障与基层治理效能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精准扶持,完善贷款担保、税收优惠政策,推出产业专项贷款担保,对带动农户超1000户的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2025年前实现农村中小学优质师资、乡镇标准化医疗设备及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推行“群众点单、干部接单”服务模式,建立“线上小程序+线下意见箱”诉求反馈机制,确保政策贴合群众需求。

五、结论

彭泽县的乡村振兴实践印证了“民生改善是基础,产业赋能是核心,生态协同是底色”的发展逻辑,尽管面临土地保障、劳动力短缺、生态衔接不足等挑战,但通过构建土地长效收益机制、强化产业人才支撑、推动生态产业协同、深化政策治理创新等路径,可有效破解发展难题。

乡村振兴是民生、产业、生态、治理的系统性变革。彭泽县的实践表明,只有结合群众需求与市场力量,叠加政策红利与产业活力,才能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其经验对同类县域的启示在于: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兼顾民生改善与产业发展,实现“外部输血”与“内生造血”并重;坚守生态底线,推动绿色发展,方能走出具有县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Z]. 2018.

[2] 九江凯瑞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实践报告[R]. 2023.

[3] 张勇. 龙头企业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与路径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21(5):45-52.

[4] 李娟. 民生改善视角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 农村经济, 2022(3):38-44.

[5] 王健. 县域乡村振兴中土地流转与农民长效收益机制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23(2):78-85.

(作者: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阳润红)

责任编辑:刘玉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