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稻草里长出“金蘑菇” ——湖南湘潭县易俗河镇稻菇轮作铺就绿色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5-11-04 16:50:28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深秋时节,寒意渐浓,湖南省湘潭县易俗河镇天易贵竹学校大礼堂却暖意融融。一场关于“稻草种菇”的培训会正在这里举行,31个村(社区)的种粮大户和农户代表挤满会场,目光聚焦在讲台前那位手拿菌包、语气坚定的授课人身上。

“不用搭棚、不占农时,45天就能采收,一亩菇田能长出3000斤赤松茸!”湖南省人大代表、高级农艺师邓述东一边演示操作,一边向农户们传授他多年摸索出的“一亩田”种菇技术。作为“全国十佳农技推广标兵”,邓述东把复杂的“稻菇循环”模式讲得通俗易懂:“晚稻收完,稻草铺成菇床;蘑菇采完,菌渣回田肥土;来年再种优质稻!

邓述东介绍,11月份的温度最适合赤松茸生长,20亩田的稻草就够1亩菇田用,采完菇正好赶上种早稻。台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农边听边点头,低声对身旁的邻居说:“这法子好,稻草不烧了,还能变出钱来!”

培训刚结束,500多份赤松茸菌种被一抢而空。银塘村的李大姐小心翼翼捧着领到的菌包,笑得合不拢嘴:“以前烧稻草怕被抓,现在用稻草能赚钱,这技术真是送到心坎上了!”

这场培训不仅是技术的传播,更是易俗河镇推动秸秆“变废为宝”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该镇构建起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三维利用体系,实现1.96万吨水稻秸秆的100%综合利用。其中,0.84万吨粉碎还田作肥,1.12万吨打捆离田供给企业,还有300吨用于种菇,实现基料化增值。

“能实现全利用,收储是关键。”湘潭县赢升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合作社拥有900平方米的秸秆仓库,配合全镇24台打捆机,形成“农户交草—合作社储草—企业用草”的闭环链条。在易俗河镇谷洪村的千亩示范田里,收割机采取低茬收割,一亩地能收300多公斤秸秆。“打捆后要么卖去做饲料,要么留着种蘑菇,”村党支部书记周柳指着整齐堆放的草捆说,“稻草不再是‘废料’,而是资源。”

为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易俗河镇还构建起“铁塔监控+无人机巡查+网格员值守”的立体防控网,实施“1530”快速响应机制:发现火点,1分钟定位、5分钟到场、30分钟处置完毕。通过“以禁促用”“以奖代补”等政策,引导农户主动参与秸秆资源化利用。

目前,“稻田种菇”模式已覆盖全镇31个村(社区)、500多户农户,年消化稻草300吨,实现亩均增产增收。曾被视作“田间包袱”的稻草,如今在易俗河镇的沃土中,悄然孕育出朵朵“金蘑菇”,也孕育出乡村振兴的绿色希望。(张立 陈鹏程)

责任编辑:刘玉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