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文卫

AI语境下科学家精神传播与公众认同沙龙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25-11-05 17:00:19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2025年10月31日下午,“AI语境下科学家精神传播方式创新与公众认同”主题沙龙在丰台区科技园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技情报学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等联合承办。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原主任申建军、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志东、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赵玉龙、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生部副主任成蒙等专家分别作主题分享。

专家聚首:解码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沙龙伊始,申建军以“中关村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与新时代特色发扬”为核心,追溯中关村作为科学家精神“红色基因发源地”的历史脉络。他认为,“爱国、奉献、创新、求实、协同、育人”十二字,也是中关村科学家精神的核心。从郭永怀为保护原子弹试验数据与秘书相拥牺牲,到黄令仪“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的芯片攻关,再到陈云霁团队研发寒武纪芯片实现“弯道超车”,这些故事印证了精神基因的传承。“当下第四次科技革命中,我们要靠这股精神突破‘卡脖子’难题,就像今晚神舟-21飞船升空,背后是一代代科研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坚守。”在申建军的分享中,既有历史细节的温度,也有对科技前沿的思考。

李志东则从“精神传播与展陈创新”角度切入,结合抗战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内核共性,提出“以物证史、以情动人”的传播思路。“AI 时代的传播不能只讲宏大叙事,要让公众看到‘精神背后的人’。”他以抗战纪念馆展览为例,介绍如何通过 AI 裸眼 3D、数字复原技术活化历史场景,同时强调“个体叙事”的重要性——比如郭永怀的日常细节、南仁东22年扎根贵州的坚守,“让00后、10后思考‘如果我在当时会如何选择’,才能建立情感连接”。他特别提到,传播中需平衡科技与人文,避免技术炫技,让AI服务于精神内核的传递。

创新实践:从“活起来”到“传下去”的传播新探索

赵玉龙以“如何让科学家精神活起来”为主题,从国家战略、社会风气、人才培养三个维度剖析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现实意义。他提出,科学家精神的传播需避免“符号化”,要挖掘生活细节——如钱三强亲自打饭、陈景润主动上交讲学经费的小故事,“让科学家从‘画像’变成‘身边人’”。在AI应用层面,他举例“钱学森数字人”项目,通过技术让已故科学家“重现”对话,同时倡导青少年参与科学家口述史采集,“让青少年与老科学家双向赋能,注入代际传承的青春力量”。目前,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已启动高龄院士口述史采集,计划年度完成20位院士的一手资料整理,为精神传播留存珍贵素材。

成蒙则分享了中科院物理所的新媒体传播实践,为科学家精神“破圈”提供鲜活样本。从2014年打造“中科院物理所”公众号,到入驻抖音、B站形成千万级粉丝矩阵,团队始终坚持“专业内容通俗化、科学精神场景化”:纪念杨振宁的“物理苍穹的东方启明星”一文刷屏朋友圈,“为什么熬夜容易早起难”用科学原理解答生活困惑,B站“新宝岛”科研舞蹈、跨年科学演讲(单场直播观看超2000万人次)更是让科研人“走出实验室”。“我们的粉丝里有大量物理专业学生,也有普通市民,核心是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让科学精神自然融入内容。”成蒙提到,实验室开放日从早年数百人预约到如今“秒空”,印证了公众对科学的热情,也为科学家精神传播搭建了线下桥梁。

沙龙最后,部分嘉宾还就AI与前沿科技的结合补充交流,强调“精神传播需与科技进步同频,让公众既懂精神,也知前沿”,从内涵解读、技术应用、实践案例等角度提出建议和思路。下一步,市科协还将继续举办科学家精神理论研讨沙龙活动,针对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的理论、内涵和工作体系进行深入研讨,推动科协系统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广泛开展。(供稿:北京市科协宣传文化部、北京科技情报学会)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