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惠安县始终着力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与教育振兴的深度融合,以“组织筑基、资源整合、数字赋能”为路径,探索出具有县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在坚持推进高质量教育振兴的进程中,惠安县文联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注重延伸工作手臂,充分发挥基层文艺阵地作用,福建省第一个村级文联——前康村文联正式组建,让“爱心·公益·义教”和“村晚”双核心活动从“小众自娱”走向“大众共享”。
前康村文联“爱心·公益·义教”活动始于2019年,村党支部以“党建强文联、文联兴文化”为抓手,推动村文联与党支部高度融合。当时,锦丰村面临教育资源短缺的现实困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占比超过半数,但当地专职教师寥寥无几,多数家庭家长因文化水平与精力有限,无法及时有效地辅导学生学业。寒暑假期间,孩子作业无人辅导的问题尤为突出,引入公益教育服务成为破解乡村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难题。

党建筑基,识别文化方向标
村两委大力支持下,村文联成立“文艺党小组”,党支部委员兼任文联主席,吸纳18名党员文艺骨干担任分队队长,将党建责任嵌入文联日常工作管理,确保公益义教“走过场”、“不偏航”。将公益教育纳入党建服务清单,以“党建引领+公益服务”为突破口,联合居委会、村委会、文联、学校等单位,构建起“党建引领、多方协同、长效运作”的公益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前康文联依托“村晚”品牌活化乡村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义教+村晚”双核驱动的文化振兴格局。
“村晚”搭台,激活义教“源动力”
此时锦丰“村晚”已成为村年度盛事,自2022年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全国80个,福建仅2个)。每年正月初三,村民自编自演歌舞、南音、小品、惠女舞蹈等节目,线上线下同步直播,既营造喜庆热烈节日氛围,又展示了浓厚的惠安乡土风情,激发了乡村文化自信,弘扬了正气,遏制不良风气。除连续举办了七届暑期的“爱心公益义教”外,拓展寒假义教,形成“7+2”模式。课程涵盖语数英等主科及美术、心理、篮球等素质课程,确保孩子假期有伴、成长有路。

近年来,“党建+邻里”构筑服务圈,由“非遗游”“文创年货”组织村民和青少年参与篮球联赛等新元素为节日增添了文化氛围;春节期间组织书法爱好者义写春联、举办象棋团体赛、擂台赛,开展摄影赛记录乡村变迁,联动爱心团开展慰问、献血等公益行动。着力将锦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升级为“党建+邻里中心”,打造义教课堂、图书阅览、文化活动“一站式”空间。党员带头值班,组织邻里议事,收集群众需求,推动教育服务走进家门口。
“村晚”赋能,绘就双核“新模式”
党建引领下,前康文联逐步形成以“义教”与“村晚”为双核心的特色品牌。义教聚焦教育公平与人才反哺,村晚则致力于文化传承与乡风文明,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其他如篮球赛、摄影赛、文艺汇演、义写春联等活动,作为双核的延伸与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态,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归属感。

教育公平实现突破性进展,学生优秀率显著提升,重点中学升学率持续增长;留守儿童学业帮扶进程趋近全覆盖,家长正向反馈热烈。当前大前康高学历人才不断增加,几年来有28人成功考取本科,5名师范生返乡任教,3人考取选调生,5人应征入伍。此外“村晚”品牌火爆出圈,连续举办多届,2022年入选全国示范,极大提升了乡村文化自信与社会影响力。
治理效能高效运行
活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共治模式,青年学子在“志愿汇”、“惠安青年”等平台服务响应效率明显提升;理论创新与实践推广同步推进,总结“教育振兴—人才反哺—文化繁荣”良性循环路径,作为地区高质量教育振兴经验影响较广,成为县内重点教育公益发展项目以及相关活动的复制样本。
以党建“主心骨”,将党支部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文联的发展优势,让“公益+义教”更有方向、有力量。
以公益“粘合剂”,以“爱心·公益·义教”服务回应群众需求,让文联扎根群众,赢得信任。充分结合乡村实际开展教学,让义教扎根基层,让教育公益事业惠及农村更多的孩子,真正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文/陈默 吴佳辉 供图/福建省惠安县文联)
责任编辑:刘玉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