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的药瓶排成一列,11月7日,湖南省衡阳县樟木乡仁爱村的尹某达数着日子,等着这个月的低保金支付透析费用。
然而今年8月,这笔“救命钱”突然断了。几乎同时,衡阳县民政局接到市救助系统比对平台反馈信息,一条红色“预警”信息引起注意:正在享受低保的尹某达,其信息出现在服刑人员数据库中。
“必须立即核实!”衡阳县民政局将信息下发至樟木乡。然而,乡村两级干部多次上门、打电话,都联系不上尹某达。一边是冰冷的数据警示,一边是失联的救助对象,这道难题悬而未决。
转机发生在9月的一天。尹某达拖着病体走进樟木乡政府。“我的低保,为什么停了?”他声音微弱却透着焦急。原来,因尿毒症病情加重,他前段时日一直在市里医院接受治疗。
真相终于水落石出。经县、乡、村三级联动核查,尹某达确实在接受社区矫正,但并未在监狱服刑,完全符合低保条件。
“我们不仅要纠正错误,更要解燃眉之急。”衡阳县城乡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主任刘志斌表示。10月,尹某达的低保待遇不仅得以恢复。更让他暖心的是,樟木乡政府还启动紧急救助程序,为他发放了一次性临时救助金。
这场“乌龙事件”成了衡阳县社会救助工作的一面镜子。如今,该县在坚持数据核验的同时,着力完善“人工校验”机制——通过实地走访、邻里求证等方式,让救助工作既保持政策刚性,又充满民生温度。从数据预警到上门核实,从依规暂停到温情救助,这场“低保乌龙”的妥善解决,见证着社会救助工作从“精准”到“温准”的升级。(邓小保 陈小伟 谭文武)
责任编辑:刘玉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