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越秀区东秀湖-南秀湖-北秀湖
东秀湖—南秀湖—北秀湖坐落于越秀公园内,秉持“生态优先、科技支撑、长效管护、全民共治”理念,通过清淤固本、浮岛净水、培育水下森林,构建“监测—维护—管控”长效机制,结合科普宣传与公众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行动”格局,打造出“治污+护水+惠民”一体的越秀样本,为城市水体修复提供可复制经验。
2.越秀区麓湖
麓湖以“技术消减+生态缓冲”精准治污,重点开展“水下森林为主、生物增殖为辅”的生态修复,成功恢复麓湖III类优良水质与生态平衡,“林下泡泡+湖湾多塘”入选小微湿地示范建设名录,亲水空间与文化经济有机融合,成就“山水城共生”的典范。
3.海珠区西江涌
西江涌是海珠湖水系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通过源头截污、科学活水和系统清淤等系列举措,有效改善水质和恢复水生物群落,保留小洲村水乡肌理,实现小洲工业区和小洲村“产城人文”融合共生,盘活了小洲村古村落经济,擦亮“北有周庄、南有瀛洲”文化品牌。
4.海珠区淋沙涌
淋沙涌为海珠湖“一湖六脉”的重要纽带。其治理以“工程先行+系统治理”为核心,通过连通水系、生态补水等措施重建水动力,显著提升自净与防洪能力,治理后水质稳定达Ⅲ类,实现“水清岸绿”,成为中心城区市民亲水空间治理的典范。
5.荔湾区大冲口涌
大冲口涌通过系统截污与精细管护,水质从劣V类跃升至Ⅲ类;同时活化工业遗产,发展文旅业态,并引入太古项目带动水岸经济。其改造升级项目荣获世界级环境类可持续发展奖,实现环境、文化、经济共赢。
6.荔湾区大沙河
大沙河治理以生态修复为核心,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湿地滩涂、滨水植物群落,生态化改造护岸,水质稳定保持Ⅲ类,流域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同时活化龙舟非遗文化,推动生态科普教育。其治理亦荣获IFLA国际大奖。
7.荔湾区沙坦涌
沙坦涌通过源头截污、雨污分流成功消除黑臭,采用“生态工法”塑造蜿蜒河道、营建微生态水湾,种植本土水生植物,提升河涌自净能力与生物多样性,年均水质达到Ⅲ类,成功从黑臭水体蜕变为韧性生态廊道。
8.荔湾区沙涌
沙涌创新“五级河长”多元共治机制,引入民企助力治理。通过系统截污、管网建改清淤等举措,水质从劣V类升至稳定Ⅲ类。建慢跑道打造滨水活力廊道,活化龙船坞、传承龙舟文化,实现生态、文化与民生共赢。
9.天河区、越秀区、白云区沙河涌
沙河涌跨白云、天河、越秀三区,是广州市区内重要的排涝河道。通过“四洗”行动精准治污,实施雨污分流科学治污,整治“散乱污”、打击违建偷排依法治污,“三水统筹”系统治污,强化跨区协同制度治污,丰富生物多样性生态治污,实现水质从劣Ⅴ类跃升至Ⅳ类,建成生态廊道,融合红色文化,实现“昔日浊浪掩芳洲,今见清脉漾碧流”的蜕变。
10.白云区和龙水库
碧道串珠连产景,权属归位促共赢。面对多重污染与水源保护区的尖锐矛盾,白云区统筹污染源整治与标准化管理建设,并精心打造环库景观带,使得和龙水库水质稳定达标,风景如画,管理水平跻身“国家队”,为单一水利工程向“花园式”生态空间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白云经验”。
11.白云区良田坑
拆违打通生态脉,碧道串联致富路。良田坑涌曾是流溪河支流黑臭的典型代表,对此钟落潭镇以“控源截污清淤”的短期攻坚和“景观提升与产业升级”的长效机制,系统解决沿河违建、三污叠加等顽疾,引领水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城乡结合部流域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12.白云区新市涌
广州治水看白云,白云治水看新市。新市涌属石井河流域,曾是广州最黑臭的河涌之一。在“洗、拆、建、美、管”系统治理下,尤其是“拆违+碧道”的创新探索,新市涌实现全流域消除黑臭与人居品质跃升,是白云区流经人口密集区城镇型河流治理的典范。
13.白云区白云新城排渠
生态治理绘碧道,城市客厅展新颜。作为白云新城周边重要防洪排涝通道,白云新城排渠通过“控源截污与清淤引水并举,生态修复与景观打造交融”的系统治理,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成功消除黑臭,提升水安全韧性,成为环绕城市会客厅的绿色生态廊道。
14.黄埔区扶胥运河
古漕流辉连海丝,碧波云舸焕新城。扶胥古运河,曾是中外商船首选泊地,承载八百年海丝记忆。如今碧水蓝天,白鹭纷飞、鱼翔浅底,榕埠古桥与亭台相映,自然湿地与码头并景;以文化赋能文旅产业发展,以智造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展岭南水乡新画卷。
15.黄埔区平岗河
碧水映天际,智城入画来——平岗河:黄埔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平岗河治理的宏伟蓝图,已工笔绘就为一幅安澜与生机并举的长卷。“河湖长+”的合力,让生态活水汇成振兴动能,润泽乡野。水韵、红色记忆与体育激情在此交融,一条示范性的滨水活力廊道正徐徐展开,成为美丽河湖建设中一抹亮丽的风景。
16.花都区新街河(花都段)
新街河作为白坭水下游水量最大的支流,近年来通过系统分批整治印染等重污染企业,实施小微湿地提升与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建设,有效维护了湿地植被群落的稳定。由此,该区域从昔日的“工业走廊”转变为亲近自然的“亲水乐土”,带动了旅游业蓬勃发展,真正实现了“点绿成金”。
17.花都区网顶河
网顶河是流溪河的一级支流。沿岸依托港头村资源禀赋,创新推动农田流转,有效带动村民增收;并依托金奖水稻种植区、花东果得菲种植基地等,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流域还将古树名木保护与城乡环境、历史文化有机结合,切实将水生态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
18.番禺区、南沙区莲花山水道
莲花山水道是番禺区建设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的重点,流域内有莲花山风景区、古采石场、莲花山海鲜市场等,水文化、水经济效果明显。莲花山水道内有大量红树林,水鸟众多,水生态效果明显。
19.番禺区江鸥沥
江鸥沥位于珠江出海口,具有响应总书记对海洋强国战略指引的重要意义。咸淡水交界的独特水域为众多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和繁衍场所,其中的红树林湿地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境。区内渔业资源丰富,海大水产研发产业园等创新和成果转化水经济亮点突出。
20.番禺区雁洲涌
雁洲涌曾是黑臭水体典型。近年来,番禺区通过控源截污、拆违治乱、水系连通等系统治理,全面消除黑臭。同步建成8.41公顷的雁洲涌湿地公园,融合海绵城市理念,构建多样化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水清岸绿、鹭鸟翔集的生态廊道,成为番禺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样板。
21.南沙区南沙湿地
南沙湿地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系统修复红树林、优化栖息地,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遏制水质营养化趋势,创新构建生态科普管护体系,实现科教旅游收益反哺生态保护,体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22.南沙区、番禺区虎门水道
虎门水道,又称狮子洋水道,兼具行洪、航运等多元功能。依托其区位优势,通过构建珠江水系污染防治体系优化水环境,打造串联生态、人文与城市功能区的碧道,融入宗教与海港文化,纳入“一环二核四带”规划,旨在重现岭南水乡风貌。
23.南沙区榄核河
榄核河是榄核镇的核心水脉,通过开展拆违治水、河涌生态化整治、农村污水治理等一系列工程,蜕变为白鹭翩跹的绿美河涌,结合榄核镇的红色底蕴与非遗资源,进一步擦亮“星海云纱,梦里水乡”的特色文化名片。
24.南沙区万顷沙三涌
万顷沙三涌东西横跨横沥镇和珠江街道,近年来通过全面启动拆违治水、生态堤建设及长效监管,水质跃升至Ⅱ类,集聚科研高新产业带,深挖乡村文旅价值,弘扬水乡龙舟文化,绘就水清岸绿、人水和美的岭南新画卷。
25.南沙区万顷沙十六涌
万顷沙十六涌是南沙“黄金内湾”渔耕风情片区战略支点,以“渔耕融合、绿美共生”为核心理念。依托23平方公里生态基底,打造集现代渔业、湿地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水乡新典范,经治理转型为生态廊道,成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26.增城区西福河
高位推动,将西福河治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多部门协同形成治理合力。深入开展清“四乱”,全面提升西福河防洪标准;串联三大水库,有效保障水资源。将控源截污和生态修复有机衔接,实现水环境和水生态双提升。治水联动乡村振兴,串联荔枝、马蹄、丝苗米农旅产业发展,可为珠三角地区河流-岸带同步系统治理、以治水振兴乡村经济等方面的工作提供参考经验。
27.增城区白洞水库
以铁腕推动环境整治及生态重塑,强化饮用水水源监督管理能力与规范化建设,根本性整治历史遗留问题和彻底退出水产养殖工作,水质稳定达到III类。依托白洞森林公园打造特色自然景观游览线,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社会效益的转化,助力乡村发展,可为统筹水源地保护与环水经济发展的湖库保护“两山”转化工作提供参考。
28.增城区兰溪河
创新“河长+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设立自然保护区、兰溪生态林场,有效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系统性保育自然风貌;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减少入河污染负荷;建设畲族民俗馆和农文旅融合示范区,串联流域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打造可品尝、可体验的文旅名片,为珠三角地区流域地方特色文化价值转化提供示范样板。
29.增城区二龙河
把牢“河长制”抓手,运用接广州市政管网、集中式设施、分散式设施、资源化利用四种模式推动流域生活污水治理;开展污涝同治,完成78宗防洪排涝工程;发动多方力量长效保障河涌功能。以丰美田园为基、以仙姑文化为蕴,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可为南方村镇区域的河流污涝同治与邻水农文旅发展提供参考经验。
30.增城区百花涌
下好黑臭水体治理“一盘棋”,统筹推进控源截污、清淤疏浚和入河排污口整治,水质稳定达到III类。深入落实河长制,实现河涌长制久清。开展“十里百花”碧道建设,打造城区绿带和人文活力带,提升城市品位,传承水乡文化,可为城镇黑臭水体治理与人口密集区河涌亲水能力建设提供参考经验。
31.增城区石马龙水库
以制度为基,编制并落实《增城区石马龙水库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增城区派潭镇石马龙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推进农污查漏补缺,开展景区整治,塑造阶梯式生态湿地净化体系。举办多样文体活动,提振特色文旅经济,为珠三角地区湖库统筹生态景观涵养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借鉴。(黄楚芳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供稿供图)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