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文卫

郑州社区(老年)大学走进大美巩义开展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5-11-07 13:50:47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11月5日,郑州社区(老年)大学组织师生赴巩义开展为期一天的“诗韵河洛·文脉传承”主题研学活动。活动围绕诗圣文化、石窟艺术与河洛文明三大主题,通过实地探访、沉浸体验与互动交流,深化师生对中原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清晨启程:三支队伍整装出发

清晨8时,师生们乘车准时出发。途中临时组建三支特色队伍:“马到成功队”(队呼:夕阳无限好,开心快乐行)、“河洛队”(队呼:河洛汇流,文明启航)、“诗心不老队”(队呼:研学趁早)。响亮的队呼与鲜明的队名,展现出团队昂扬的精神风貌。

23BC8

第一站:杜甫故里——寻访诗圣足迹,感悟家国情怀

上午,研学团抵达杜甫故里文化园。全体师生在园区门口齐呼“传承诗圣风骨,品读河洛文化”的口号,开启文化寻根之旅。三友堂内的沉浸式演出生动再现了杜甫从出生、幼年失母到由姑妈抚养成人的成长历程。演出以现代科技融合真人表演,尤其谢幕环节的三位演员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有老师表示:“通过这场演出,我对杜甫晚年居成都草堂、思乡心切、最终殁于归途船上的生命轨迹,有了更完整的理解。”

在“杜甫诞生窑”前,师生合影留念,聆听阎兴业老师系统讲解杜甫家世。从西晋名将杜预,到初唐诗人杜审言,再到其父杜闲,一段跨越数代的家族史,勾勒出诗圣深厚的家学背景。阎老师讲述条理清晰、语言生动,如讲故事般将杜甫生平娓娓道来,受到广泛好评。

漫步诗圣桥,桥下泗水潺潺,远处“月是故乡明”的标语引人共鸣。阎老师结合白居易《长相思》中“汴水流,泗水流”的词句,阐释河洛地区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重要地位。师生虽未及深入研读“三吏三别”,但通过现场讲解与实景感受,对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主义精神有了更深理解.

第二站:杜甫庄园——长桌宴上品非遗,诗声戏韵话传承

中午,研学团转赴杜甫庄园,品尝巩义非遗“十大碗”。扣肉、酥肉、大锅菜等地道美食,配以石斛养生花椒鸡汤,让大家在味蕾中感受特色地方文化。

餐后,一场即兴文艺汇演将气氛推向高潮。王云鹰刘月娥老师深情朗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抑扬顿挫间传递出诗圣忧国忧民的情怀;小秀老师表演传统戏曲选段,身段婉转,唱腔动人,赢得阵阵掌声;杨华老师献唱《人说山西好风光》,歌声悠扬,唤起对山河的深情;亓姝老师一曲《梨花颂》,字正腔圆,韵味醇厚,展现传统戏曲的魅力;杨海松老师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情感真挚,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李保宪老师在发言中感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宏愿如今已成现实,我们当感恩时代,珍惜当下。

第三站:巩义石窟寺——探秘北魏石刻,感悟千年匠心

午后,师生们走进始建于北魏的巩义石窟寺。石窟内,无论是贵妇手提荷包、丸子发型,还是双面人像与飞天造像,无不展现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巅峰”的帝后礼佛图,人物神态生动,服饰纹理细腻,历经1500余年仍色彩鲜明,令人叹为观止。庭院中金黄的银杏叶与秋光相映,师生纷纷拍照记录这艺术与自然交融的美景。

29065

3A2BD

第四站:河洛汇流——观山河奇观,溯文明之源

下午4时,研学团抵达河洛汇流处。黄河与洛水在此交汇,形成“河图洛书”传说中的太极奇观。尽管风大势冷,师生热情不减,拍摄《黄河大合唱》视频片段,刘老师与王云鹰老师激昂朗诵《黄河颂》,在壮阔山河间抒发爱国情怀。

182F5

返程总结:满载而归,初心如磐

傍晚5时,研学团启程返郑。在总结分享中,杨华老师与王向红老师充分肯定本次活动成果,认为大家在知识与精神层面皆满载而归。杨华老师辨析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孙红光老师结合自身感受谈到:“这次研学让我真正走近了杜甫。他不只是一位诗人,更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阎老师的讲解让我认识到,杜甫的诗不仅咏物抒怀,更蕴含对时局的深刻关切。他能看到社会问题的本质,或许与其官宦家庭背景有关。”

郑州社区(老年)大学党总支副书记范选伟表示,未来将继续开展此类文化研学活动,推动社区教育走深走实,让更多市民在行走中读懂中原、热爱家乡。 (文图:张灵敏)

责任编辑:刘玉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