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文化传播的载体,承担着培养中华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人才的重要责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借助英语课程融入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当下教师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山东建筑大学外语学院注重英语教学改革,通过探究式、互动式、情境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大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或者模拟对话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文化交流场景,使其可以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一门语言表达中国观点,讲述中国故事。通过设计“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Festival”模拟活动,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围绕特定的场景进行自由对话,期间学生可感受到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并鼓励学生精准、得体地用英语展示自己所喜爱了解的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在实际的交流中从容自信传播中国文化。

教学内容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为学生构建出一套符合英语课程规律,又能够精准传递中国文化内涵的内容体系,教师需要挖掘中华文化的价值,系统性地介绍中华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历史传统、社会变迁等领域的内容,并精心挑选阅读材料,展现时代精神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课堂教学交流中,赵蔚老师围绕“Filial Piety”的话题,以先引用“首孝悌,次谨信”等经典古诗词和名言警句,向学生们阐述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的内涵。之后向学生提问:“What do you think shows filial piety in life?”通过真实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孝道在当前社会中的传承以及体现,也能够让学生在英语交流中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亮点及内涵的重要性。

注重创新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等综合评价体系构建,英语课堂除了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之外,。教师要关注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深度以及创新思维的表现,通过口头报告、项目式学习、文化展示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讲述中国故事期间的文化传播意识、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做出综合评估。建立反馈机制,及时给予学生具有建设性、个性化的反馈,使其可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明确未来学习中的改进方向,从而提高其综合素养,才能在英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注重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英语教学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坚持传统文化本位,深刻理解中国故事的内涵,坚持文化自信、尊重中外文化差异,强化中外文明文化的交流互鉴。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使之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培养有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李建国 吕仁伟 赵蔚)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