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文卫

曲韵相逢!传统文化以昆唱之姿圈粉青年

发布时间:2025-11-10 09:16:21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当师泉堂曲箫研修社封如楼老师的水磨调在盐城工学院润美楼报告厅响起,晏殊《浣溪沙》的清愁便挣脱了典籍的束缚,伴着丝竹声漫进青春校园。11月7日,一场“古诗词古谱唱诵进课堂”活动,以昆曲为舟,载着唐宋诗词的璀璨星光,在青年心间泛起文化传承的涟漪,为中国古代文学一流课程建设专题活动写下生动注脚。

为何这堂课程能让传统文化“活” 起来?答案藏在“雅”与“潮” 的碰撞里,藏在“静”与“动”的交融中。案头摊开的泛黄古谱是“静”,一字一句标注的平仄里,沉淀着唐宋诗词的韵律之美。老师的吟唱、学子们的跟唱是“动”,鲜活的嗓音让《浪淘沙》的沉郁、《菩萨蛮》的苍茫有了温度。张苏榕老师的“文榕清吟”组合演绎《一剪梅》时,水袖轻扬间,李清照“红藕香残”的相思似要溢出课堂,这份昆曲特有的“雅”,与学生举着手机记录瞬间的“潮”相映,让传统不再是遥远的符号。

课堂上的文化传承者从不是简单的 “教唱者”,更是文化的 “摆渡人”。讲解曲目时,会将昆曲的婉转与诗词意境深度勾连。 谈《关山月》,便让琴箫合奏的悠扬与李白“明月出天山”的雄浑共振,让学子在丝竹声中触摸触摸边塞苍茫意境;教唱《阳关曲・渭城朝雨浥轻尘》时,又逐字拆解唱腔:“‘浥’字要轻转,如朝雨沾尘般温柔;‘更尽’需沉缓,把劝酒时的不舍藏进腔韵里。” 学子们从生疏地模仿口型,到能伴着节拍轻抖水袖吟唱,有人轻声感慨:“从前读‘劝君更尽一杯酒’只觉文字里的伤感,如今唱出来,才懂那酒杯里盛的是说不尽的牵挂,是古人没说出口的万语千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祈愿在教室回荡,师泉堂曲箫研修社师生共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环节,就此成为整场活动的情感高潮。与千年的词句相望,古今的月光在此刻重叠,千年前苏轼的中秋怅惘,与今日学子的青春热忱相拥。课堂不再是刻板的教学空间,而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驿站,这种“参与式传承”远比单向讲授更动人,也让“诗词有温度、传承有新意”不再是空话。

说到底,这场活动受热捧,本就是唐宋诗词、昆曲艺术与高校人文教育深度融合的必然。如今高校美育与传统文化育人需求持续升温,学子们渴望触摸更鲜活的文化根脉。而“古谱活化+艺术跨界”的形式,恰好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隔阂。专业教师解读平仄格律搭建知识基石,非遗传承现场授艺注入专业厚度,校园内昆曲社团的孵化又延续着这份文化热情,每一环都在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曲终声歇,雅韵长存。这堂课程的意义,早已超越“学会一段唱腔”——它让昆曲从舞台的聚光灯下,走进校园的日常;让唐宋诗词从课本的铅字之间,化作可吟可唱的生命情怀。当学子们主动探寻古谱背后的故事,当年轻的嗓音为千年雅韵注入新的生命力,我们看见,文化的薪火,正悄然传递于青春的掌心。这颗非遗明珠,也在每一代人的吟唱之间,温润如初,生生不息。(作者:盐城工学院 乐进)

责任编辑:刘玉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