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第三届中国甘薯大会在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党校隆重开幕。本次大会以甘薯产业现代化转型为核心议题,系统展现了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升级路径。来自全国各地的120余名专家及重庆、四川、湖北、贵州等省市代表齐聚一堂,通过主题报告、实地走访和圆桌讨论,共同探讨甘薯产业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价值与发展方向。活动期间,与会代表深入彭水当地红薯龙头示范基地与加工企业,亲身体验甘薯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
产业体系构建成效显著,民族地区经济注入新动能
彭水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彭玉萍致辞
彭水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彭玉萍在开幕致辞中介绍,通过构建“1631”产业体系,彭水甘薯全产业链产值已达18亿元,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中,“彭水晶丝苕粉”区域公用品牌效应显著,不仅带动了本地农户增收,更成为推动山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她强调,甘薯产业已成为彭水农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未来将通过科技赋能与品牌升级,进一步挖掘产业潜力。
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主任谢建民、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强、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甘薯淀粉分会会长木泰华、国家甘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徐雪高等专家,分别从全球甘薯产业合作、中国甘薯研发进展、全产业链高值化利用、产业经济与品牌建设等角度作精彩分享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强在主题报告中指出,我国甘薯产业正经历深刻转型。“我国以全球30%的甘薯种植面积,贡献了55%的产量。”李强表示,甘薯不仅是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物”,更是环境友好的“低碳作物”和乡村振兴的“优势作物”。他提出,未来需通过品种改良、机械化推广和精深加工技术突破,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种植规模与产品创新双轮驱动,国际市场开拓取得突破
彭水自治县副县长彭小勇分享了当地甘薯产业发展的具体经验。通过构建“一心三园两基地一示范”新体系,彭水实现了30万亩甘薯种植规模,年产量达48万吨,并成功开发出火锅宽粉、酸辣粉、即食苕粉等多元化产品,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值得注意的是,“晶丝苕粉”已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出口至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产业发展样本。
彭水自治县副县长彭小勇讲话
“彭水模式的成功在于全链条布局,”彭小勇解释道,“从标准化种植到精深加工,从品牌建设到渠道拓展,我们致力于打通产业链各环节,让甘薯从传统作物升级为高价值商品。”
全球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国际合作呼声高涨
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主任谢建民从全球视角分析了甘薯产业面临的挑战。他指出,当前全球甘薯产后损失率高达28%,机械化水平不足、储藏技术落后等问题制约着产业发展。“这需要各国携手通过技术创新共同应对,”谢建民呼吁深化国际合作,推动甘薯在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在品种资源交换、农机研发和减损技术等领域,亚太地区国家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科技创新拓展应用边界,高值化利用打开新市场
产业创新的前沿成果同样令人振奋。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甘薯淀粉分会会长木泰华展示了甘薯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的最新进展:从无明矾鲜湿粉条到纳米纤维医用敷料,再到可食性口红,甘薯正从传统食品向医疗、化妆品等领域拓展。“我们需要建立以加工需求为导向的育种体系,”木泰华强调,“推动产业向精准营养与智能制造升级,让每一份甘薯资源都实现价值最大化。”
彭水晶丝苕粉生产线
在科技成果展区,一批甘薯深加工产品引人注目。采用低温萃取技术开发的甘薯花青素保健品、以甘薯淀粉为原料的可降解包装材料等创新产品,展现了甘薯产业跨界发展的巨大潜力。
品牌建设成产业升级关键,火锅联盟开辟新渠道
“品牌建设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国家甘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徐雪高指出,提升品牌忠诚度、知名度与联想度,需要建立完善的品质管控体系和标准体系,让“晶丝苕粉”成为消费者心中的品质标杆。他建议,通过数字化溯源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流程,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保障机制。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成果转化基地
重庆市火锅产业协会会长陈国华现场宣布,火锅与苕粉的结盟将开创双赢局面。“我们将依托重庆火锅的全球网络,推动‘晶丝苕粉’等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陈国华表示,目前已有超过200家火锅连锁企业将彭水苕粉纳入供应链体系,预计年采购量将突破5000吨。
产业未来: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并重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甘薯产业的未来在于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通过选育专用品种、发展智慧农业、推广低碳加工技术,甘薯产业将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态保护和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彭水培育出的各类甘薯
正如彭水县某合作社负责人所说:“过去甘薯是救命粮,现在是致富宝。通过科学种植和精深加工,亩产值从1000元提升到了5000元。”这一转变折射出中国甘薯产业的深刻变革。
专家学者走进彭水红薯示范基地调研
从彭水看全国,从中国看世界,甘薯这颗“地下宝藏”正在释放巨大潜力。随着全产业链升级路径的清晰和国际化合作的深入,甘薯产业有望成为全球农业领域又一增长亮点,为构建更安全、更可持续的粮食体系贡献中国智慧。(文/陈必勋 图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委员会)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