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山西晋中市农业农村局:粮安业兴收入增 民生福祉实打实

发布时间:2025-11-11 08:52:54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十四五”以来,晋中市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委和市委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扎实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市农业农村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势头。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和美画卷在晋中大地徐徐铺展。

农业农村发展亮点纷呈

粮食单产持续领跑全省。2024年粮食单产达到801.8斤/亩,稳居全省第一。2025年,太谷小麦示范区亩产807.03公斤,刷新了山西中部地区纪录;寿阳玉米示范区亩产1409公斤,再创全省纪录。

防贫监测机制全国推广。“六张网”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经验做法获原国家乡村振兴局肯定,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国字号”创建成果丰硕。成功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1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4个,其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占全省近1/4,位居全省第2。

学用“千万工程”经验走在全省前列。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工作使农村面貌和发展焕然一新,《晋中市打造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和美乡村》典型做法,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农业农村部推介案例。

农村改革取得多项突破。“六抓六治”工作举措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五化十统一”农村“三资”监管模式成为全省群腐整治典型案例。

粮安业兴增福祉

农业经济运行平稳向好。五年来,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24年全市一产增加值153.8亿元,年均增幅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69元,年均增幅7%,城乡收入比从2.27下降至2.15。2025年三季度全市一产增加值总量、增速均排名全省第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排名全省第2。

粮食安全保障有力。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筑牢粮食安全底线。产能基础持续夯实。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连年增长,2024年播种面积达到378.64万亩,较2020年净增1.86万亩;2024年粮食总产达到30.36亿斤,较2020年净增0.28亿斤。科技支撑不断加强。在全省率先推行“规建管运”一体化建设模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0.09万亩,占到了全市永久基本农田的59%。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9.3%;综合农机机械化率提高到81%,连续12年稳居全省第1。“探墒播种”“深松密植”等有机旱作技术模式在全省推广。惠农政策落实有力。累计下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超12亿元。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07亿元,补贴机具24993台,18064户农户受益。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投入1.91亿元,覆盖率超过80%,农民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升。

巩固衔接成色更足。晋中市坚持把巩固衔接作为“十四五”期间的底线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防返贫监测精准高效。积极推广“一键报贫”系统,强化多部门协同筛查预警,实现风险早发现、对象早识别,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截至目前,全市已消除风险户7581户15497人,风险消除占比达到74.9%。“三保障”与饮水安全持续巩固。建立健全了长效排查和限时解决机制,实现问题动态清零。全市脱贫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供水保障率和安全饮水率均达100%。增收渠道稳步拓宽。全市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每年稳定在9.5万人以上,累计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20余万人、1.22亿元,发放稳岗补助8.32万人、9985万元,以实实在在的投入助力群众稳定就业、持续增收。

特优农业提质增效。立足晋中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定不移走“特”“优”发展之路。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全市形成以粮菜果畜四大主导产业和八大产业集群的“四梁八柱”产业体系,成为省城农副产品主要供应基地和全省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024年蔬菜、水果、肉蛋奶产量分别达211.9万吨、58.4万吨、55万吨,较2020年分别增长15.5%、38.4%、22.4%。202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464亿元,较2020年增长63.4%。龙头驱动成效显著。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0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109家,数量均居全省第3,联农带农能力持续增强。品牌建设成果丰硕。现拥有名特优农产品品牌233个,涵盖11个类别,其中国家级178个、省级24个,31个产品获粤港澳大湾区认证。平遥牛肉、太谷壶瓶枣等特优农产品常驻北京新发地、入驻长三角、远销大湾区,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千万工程”纵深推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治理”行动,目前已建成74个精品示范村、561个提档升级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垃圾不落地收集率超过90%,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2%,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4.39%,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蜘蛛网”乱象等顽瘴痼疾持续整治,得到有效改观。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累计谋划产业项目1100多个,精品示范村和提档升级村均培育至少1个特色产业,涌现出榆次东阳“蔬菜村”、太谷沙子地“红枣村”、祁县任村“酥梨村”、左权泽城“研学村”、昔阳西南沟“旅拍村”、和顺南天池“康养村”等一批特色产业村。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融合”,移风易俗,文明乡风深入人心。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价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一约四会”全覆盖,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持续优化,网格化管理高效运行。

农村改革蹄疾步稳。圆满完成祁县集体资产资源盘活利用和太谷农村改革试验区两项国家级试点,顺利完成二轮土地延保省级试点任务。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实施意见》,创新推广寿阳“双层托管”、平遥“土地入股”等一批“晋中模式”,获《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点赞,全市70%的农作物实现农业生产托管,初步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李佳璐)

责任编辑:刘玉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