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文卫

“教”海探新径 “研”路绽芬芳

发布时间:2025-11-11 14:16:51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为打破校际教研壁垒、共享优质教学资源,2025年11月10日,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北仓路小学携手井河小学、苏溪小学,以“共探语文教学新思路,同赴教育成长新征程”为目标,开启语文“1+N”联合教研活动。活动由刘鑫鑫老师主持,聚焦五年级上册《搭石》与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两堂精品课,以课堂为载体、研讨为纽带,在思维碰撞中深化语文教学实践。

王蓉华老师以“搭石为何是家乡的风景?”为核心问题,搭建“具象感知—行为解读—本质深挖—情感升华”的教学路径,让学生在文本研读中触摸人性温度。引导学生联想“村口小溪的石块、乡亲往返的脚步”,将“搭石”从文字转化为鲜活场景,感知其与日常的紧密联结;聚焦“走搭石”的细节,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挖掘“列队过石的默契、相逢让行的谦和、背老过溪的温软”,提炼乡亲们“为他人着想”的品质;紧扣“无人安排却自觉为之”的文本细节,让学生领悟善意并非刻意,而是刻在骨子里的生活习惯;关联“邻里帮衬、分享收成”的生活场景,点明搭石不仅是“溪间通道”,更是连接人心的“情感桥梁”,最终以齐读升华“烟火里的温暖”这一核心主旨。

杨素清老师以“琴弦为何成知音象征?”为线索,结合文言文教学特点,设计“读通文本—关联知音—悟透内涵—文化延伸”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传统经典中感受精神共鸣。通过多形式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引导学生结合“志在太山”“志在流水”,明确琴弦是伯牙“表达心意的工具”;围绕“为何只有锺子期能懂琴音?”“伯牙为何破琴绝弦?”两大问题,让学生领悟:锺子期听的是“琴心”而非“琴音”,琴弦是“心意相通”的桥梁,“绝弦”是对知音的珍视与悲痛;通过“生活中如何寻找、珍惜知音”的讨论,将“伯牙琴弦”从文本符号升华为“精神共鸣”的文化象征,让学生体会“知音难觅,得之当惜”的深层内涵。

课后研讨环节形成“说课—点评—总结”的闭环,推动经验共享与思维共振。王蓉华、杨素清两位老师分别从“教材解读、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阐述备课思路,坦诚分享教学中的思考与困惑;三校听课教师围绕课堂实效展开热议,一致肯定两堂课的亮点——王老师课堂“目标清晰、环节紧扣,实现知识与生活的联动”;杨老师教学“以任务驱动自主学习,注重文言文方法指导,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同时针对“文本拓展深度”“学生主体性发挥”等提出建设性意见。

北仓路小学陈书记作总结发言,既肯定两位教师“以生为本、精准引导”的教学理念,也提出明确要求:全体教师需深研单元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在“实践—反思—优化”中提升专业能力,切实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此次“1+N”联合教研活动,既是三校语文教学经验的一次深度交融,也是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实践的一次积极探索。未来,三校将持续以教研为纽带,在“互学、互鉴、互促”中破解教学难题、共探育人新路,让语文教研的火花持续绽放,让教育成长的道路愈发宽广!(赵娟  李科英)

 

责任编辑:蔡劲蓉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