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种现场

工人正在放置菌种
近日,湖南省湘乡市泉塘镇双江村的田间地头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种粮大户舒纲举、彭双清夫妇正带领工人们开展赤松茸种植工作,这种“稻菇轮作”的新模式,不仅为秸秆利用找到了新出路,更为当地村民开辟了增收新途径。
走进泉塘镇双江村舒纲举、彭双清夫妇的赤松茸种植基地,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们熟练地将秸秆铺成基料床,随后整齐地植入菌种。这些秸秆基料床经自然发酵后,能为菌种生长提供温暖湿润又富有营养的环境,实现“变废为宝”。
舒纲举作为泉塘镇的种粮大户,晚稻收成后,农田常处于闲置状态。今年,湘乡市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舒纲举与彭双清敏锐捕捉到政策机遇,依据政策优惠向镇上申请了免费的赤松茸菌种。
“今年我们一共种了10亩赤松茸,到明年3月份就能出菌子了。”谈及种植前景,彭双清满脸期待。
前些日子, 舒纲举忙着回收晚稻秸秆,除了将部分打捆销往外地,剩余的秸秆则用作菌种基料。彭双清告诉笔者,秸秆种菇每亩大概需要消耗7吨秸秆,按照目前的种植规模,可实现70吨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这样不仅解决了秸秆存储难、只能焚烧的难题,还搭建起资源循环、多次利用的增收平台。
不仅如此,舒纲举、彭双清夫妇还优先雇佣当地有劳动意愿的留守村民参与种植作业,每人每日可获得150元左右收入。若赤松茸生长状况良好,可完成两季采收,为后续收益提供稳定保障,实实在在让当地村民受益。(张立)
责任编辑:刘玉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