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文卫

核心素养如何落地?

——学业述评驱动小学数学学习方式改变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5-11-11 16:13:55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其核心是从“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中心”。长期以来,以分数为代表的评价模式,虽然在知识甄别方面具有高效性,但容易导让学生陷入“分数焦虑”,忽视了学习过程、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难以促进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高阶核心素养的发展。

为破解“唯分数论”,“学业述评”作为新兴的质性评价方式应运而生。它强调教师关注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与协商性,提倡用描述性语言并给未来学习指出路径。这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理念高度契合。

那么,什么是学业述评?

学业述评其本质是促进学习的质性评价。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学习”而非“甄别筛选”。通过积极的、描述性的语言,替代冰冷的分数和等级,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减少评价带来的“标签效应”。

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以及教师“概述”,形成评价共同体,学生从被动的评价对象转变为主动的发展主体。

学业述评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走向主动“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回顾反思”的全过程,从分段切割的学习走向连续不断的成长。

《课标(2022年版)》指出,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六个方面: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学生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

本报告中学业述评对小学数学学习方式改变的探索包含四个重要环节:目标定向 → 任务驱动 → 过程述评  → 反馈建构。

学业评述对小学数学学习方式改变的耦合模型

一、“目标定向”下对数学分析能力的发展

“目标定向”核心是教学评价的目标从掌握零散、孤立的知识点,转变为发展核心素养。《课标(2022年版)》提到:小学第三学段,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感、量感、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单元或课时教学设计之初,教师需明确本节课重点培育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并将其细化为可观察、可描述的学生行为表现。例如,四年级上册“单价、数量、总价”一课中,教师先明确本节课需要重点发展学生的“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传统教学中多数学生只会列算式、机械记忆数量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而不理解数量关系式中每个量的含义,以及“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为让学生深层次思考,课前可布置调查:找一张超市购物小票,观察其中的数学信息,课中教师让学生展示其收集的小票,重点引导学生对于“单价”的理解。如:猪肉的单价不是13元一块,而是13元/斤,而薯片的单价则是4元/包等等。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感受单价并非指“单个物品的价格”,而是“单位物品的价格”。“数量”则不仅仅是物品的个数,还可以是“重量、面积”等。再解决问题“笔记本的单价是15元,买了5个,总价是多少?”通过反问学生“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引导学生将“求几个相同单价物品的总价”与乘法的意义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联系起来。从而理解数量关系式,促进深度学习。

二、“任务驱动”下对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任务驱动”的核心是设计真实情境、开放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具体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舞台,展示思考过程。

例如:五年级的“小数乘法”教学中,传统教学以计算练习为主,学生感到枯燥无趣。教师变为:设计湘潭三日游的旅游攻略及计算各项消费。学生在进行活动时从确定任务目标(查资料、设计游玩路线、用小数乘法解决预算)-明确述评重点(费用准确性、方案可行性),提升应用能力、模型意识的数学素养。

又例如:在六年级的“比例尺”的教学目标:在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的基础上,能根据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图上距离。日常教学中,学生通过大量计算巩固知识,学习方式被动,动机不强。教学中,教师设计任务,先测量出家中的平面图,选择合适的比例尺,绘制家中的平面图,最后在班级评选,学生分别介绍测量、分析和绘图过程。让学生经历“任务驱动”的数学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三、“过程性述评”对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过程性述评”的核心在于,学生开展任务的过程中,借助观察、访谈、记录等手段,捕捉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维轨迹,并用描述性的语言进行“叙述”。

具体的操作中,教师仍需要关注重要环节:学生是如何理解问题的?他们尝试了哪些策略?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与同伴协作?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六年级学习的“比例”,笔者设计了实践活动:请利用“黄金分割比”,为妈妈设计一双高跟鞋,让她穿上后尽量符合人体的黄金分割比。教师通过观察、访谈,帮助学生理解目标任务(用黄金分割比计算鞋跟高度,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述评重点(设计构思,计算思路过程,可行性);通过活动和评价反馈,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和综合分析能力。

这些过程性的信息的得出是评价核心素养的关键,远比一个简单的“对”或“错”的答案更有价值。过程性述评中,教师可以进行现场的口头述评,如:“你对自己设计的思路满意吗?你觉得哪个地方体现了你的数学思考?”;或组织小组互评:“听了同学的解释,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也可以在学生的作业本上进行简要的书面述评。在“用直尺能测量腰围的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单上,教师可以写下指导性的评语:“今天你和小组同学合作,想出了用直尺量曲线段长度的办法,老师特别欣赏你能解决问题,还能够解释‘为什么要借助绳子测量?’说明你的逻辑推理能力很强。如果下次能量得更快更准,就更棒了!”

四、“建构性反馈”对学习方式的优化

“建构性反馈”核心在于提供指向未来发展的反馈,帮助学生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在操作中,反馈应是具体且前瞻的。例如,不说“你做错了”,而是说“我看到你尝试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肯定学生的直观想象。但你的图没能清晰地表示出乘法的意义,下次可以试试用长方形面积图来表示,可能会更清楚。”这样的反馈不仅保护了学生学习的数学热情,也更具体指导了核心素养的进阶方向。

这四个环节构成一个闭环,一次评价的结束,反馈结果又成为下一次“目标定向”和“任务驱动”的起点,从而形成一个螺旋上升、持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动态系统。

为了让述评更加规范和聚焦,可以设计活动评价量表。量表不仅是教师评价的工具,也是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参照,让学生明确评价标准,让评价标准公开透明。

基于小数乘法应用的“湘潭三日游攻略”实践活动核心素养评价表

“湘潭三日游旅游攻略”评价量表,各维度体现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观念、数学表达与交流等核心素养。该量表匹配了学业述评的四个关键环节:目标定向 → 任务驱动 → 过程述评  → 反馈建构。通过量表,能有效评价学生完成的情况,学生能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方向,进一步打磨各环节。

“我为妈妈设计高跟鞋”数学特色作业评价量表

“我为妈妈设计高跟鞋”的指标各维度精准对应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核心指标的描述详细具体,能为述评提供准确的标准。量表中采用了四个评价主体,让评价真实客观。通过师生和家长的反馈,促使学生回顾反思,促进家校沟通。

总而言之,学业述评通过多维度、过程化的记录与反馈,促进学生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

理论层面:学业述评不再是独立的评价环节,而是贯穿教学全程:“目标定向” 锚定核心素养目标,“任务驱动”提供实践任务,“过程述评”捕捉学生策略尝试、思维的过程,评价量表量化核心素养,通过师生反馈引导改进方向,最终形成“述评-素养-教学”相互支撑的系统关联。

实践层面:明确了学业述评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现有效路径,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多个教学案例,验证学业述评在教学的实现需依托“任务设计-述评实施-量表支撑”的三大核心路径,避免 “重结果轻过程”,也能有效帮助学生从 “机械记忆、重复练习” 学习方式转向 “探究、实践、应用、反思”,契合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 文/长沙市岳麓区雅礼洋湖小学 耿诗婧)

责任编辑:刘玉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