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 张春侠)“我提的包,戴的手镯、耳环,平时穿的衣服,都是竹编的,竹编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在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村民杨昌芹的房间里,摆满了竹编的茶具、工具篓和竹编画,墙边还放着一个将近一米高的大箱子。“这是我所有箱子中最小号的,我经常拖着两个大箱子到各地去展销,还要带两个包。每次到火车站安检都要请工作人员帮忙,以至于安检员一看到我就说‘你又来了’。”杨昌芹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她经常自费到外地参加展销、向老手艺人学习,几年来已经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90后代表杨昌芹带了很多竹编制品参加两会。
1990年出生的杨昌芹为人所熟知,是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在首场代表通道上,身着苗族盛装、带着竹编手镯的杨昌芹,从容举起手中的竹套水杯,对着数百名中外记者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故事。从此,人们认识了这个美丽、开朗的苗族姑娘,赤水竹编也随之名声大噪。
杨昌芹出生于贵州省印江县的一户苗族人家,小学四年级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她们姐妹三人艰难度日。15岁那年,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杨昌芹放弃进入县重点高中学习的机会,选择外出打工。一年后,为了学习一技之长,杨昌芹进入黔东印江民族职业学校学习幼师专业。
2007年,杨昌芹作为印江民族职业学校的10名学生代表之一,到赤水跟随大同镇竹编工艺师陈文兰学习竹编工艺。杨昌芹从选竹、刮青、破竹、加工、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等各个环节学起,只要一坐到凳子上,通常就是一天。“我从小就很喜欢手工技艺,小时候妈妈织毛衣、做鞋子、制作少数民族服装,我看两遍就会了。”
学习结束后,凭借着对竹编艺术的喜爱,杨昌芹毅然放弃了人人羡慕的高薪幼儿园工作,继续跟随陈文兰深入学习竹编技艺。
渐渐地,杨昌芹发现,平面竹编工艺品耗时长、价格高、更注重观赏价值,与市场的需求有一定距离。“一项手工艺要发展传承下去,就要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和审美情趣。”杨昌芹说,“竹编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传承下去就必须发展,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
在贵州代表团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女代表们展示杨昌芹制作的竹编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杨昌芹在赤水原有平面竹编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出一系列立体精细竹编工艺。那时,立体精细竹编在全贵州都是少有的竹编新手艺。2013年,杨昌芹凭借“竹编茶具”系列,获得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设计大赛银奖,这是立体竹编作品首次获得全国性大奖。2014年,杨昌芹被评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12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杨昌芹成立了赤水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目前每年销售额可达300多万元。“公司员工80%是留守妇女,工资一个月最高能拿到7000元左右,最少也能拿3000元。”在带领公司员工脱贫致富的同时,杨昌芹还开展义务培训,近千名留守妇女、残疾人和异地搬迁的农民前来学习。在杨昌芹的带动下,赤水竹编已成为高端旅游工艺品,带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2017年,赤水市成为贵州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而杨昌芹所在的民族村,80%的人住上了楼房,超过一半的家庭开上了小汽车。
杨昌芹制作的竹编杯套。
杨昌芹有一个特殊的爱好:走到哪里都喜欢收集农户家里的老料。只要看到喜欢的老旧竹编物件和被烟熏得发黑的废竹子,杨昌芹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很多人都说我是‘疯子’,但我却觉得自己淘到了宝。几年下来,我淘到的老料堆了满满两间屋子,有好几吨重。”
下一步,杨昌芹计划将公司规模扩大,带动更多留守妇女过上富足的生活。按照当地政府的规划,将在民族村打造竹编产业龙头企业,新建2000平方米的展示体验中心,用工规模在200人以上,销售规模突破2000万元。
“到那时,我计划在展示中心把这些老料以不同的方式展出,让大家意识到,竹编不光是一项技艺,更承载着文化。”杨昌芹说,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作为民族村的一员,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竹编产业的发展中来。
今年两会期间,杨昌芹提出了《关于推动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建议》。她希望国家尽快出台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指导非遗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地整合和开发,发挥非遗在助推西部地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做的竹编产品还处于发展创新阶段。希望有一天,我做出的竹编是艺术品、收藏品,让竹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杨昌芹说。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