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袁爱平委员:外商投资将让融资市场有活力,实体经济得实惠

发布时间:2019-03-10 17:13:09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记者 谢瑞锋)备受关注的《外商投资法》已经进入“落地”的倒计时阶段,很多专家都认为,这部即将出台的法律将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现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和水平。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启元律师事务所法人代表袁爱平说,《外商投资法》体现出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国民待遇制度,也就是说,对外国资本的企业和中国国内的企业,将采取完全一样的标准进入市场。

立足于我国融资市场的现状,从企业融资的角度,袁爱平委员指出,在融资市场上,外商投资企业,也往往面临着和国内中小企业同样的融资问题。从当前铺设的法律体系来看,民营企业目前的准入标准和法律政策是没有任何障碍的。法律明确了,在国内的所有企业都是平等的,也已经解决了在政策上的各种相关问题。那么,企业融资的困难是如何出现的呢?

事实上,当前我们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的安排,存在一些不足。这意味着,在实际执行和运行过程中,诸如一些具体的融资条件、资格审查等,存在一些导致企业融资困难的因素。委员表示,这是融资机制的问题,体现出的是金融体系自身的一些制度安排上的问题,也因此导致企业在实际使用资金的时候,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那么,在此基础上,《外商投资法》能否推动国内融资市场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袁爱平委员表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也正是我们期望达到的。

袁爱平委员认为,外商进入中国市场,有可能带来一些国外金融市场的先进经验,来促使我们国内的金融机构作出更符合实体经济要求的转变,可谓是一种双向促进。

融资,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交易,融资市场存在供需两方。作为外商,取得境内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实际上是一个融资交易的过程。当交易的双方通过相互沟通、讨论,就可以形成相互促动的效应。这进而促使境内的金融机构在适应中小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过程中,完善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

从外资金融机构“入境”的角度来看,袁爱平委员表示,这一法律出台之后,结合之前我们对海外金融机构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已经明确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可能——这种制度的障碍必然会越来越低越来越小,那么,这样一来,中国的金融竞争格局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袁爱平委员指出,竞争的目的在于倒逼中国境内的金融机构自行“强身健体”,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有竞争,才会有提高、有促进。这对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融资市场,实际上是非常积极的影响。

例如,当前国内盛行的“移动支付”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竞争。原有的金融机构面临新的业态,必须适应新的技术产生的新业态方面的竞争和压力。事实上,它已经促进了金融机构自身的改变,这些改变有目共睹。

而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以后,它们带来的很可能不仅仅是某种新的业态,更大的可能是会带来目前运行机制上的一些变化。特别是金融机构自身,无论是风险防控还是发放贷款,都会有一些金融理念上的相互促进和变化。

例如,当前中国的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往往要求必须有抵押,或者有担保人参与到合同中。袁爱平委员说:“据我了解,海外有不少金融机构在发放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先通过各种信用体系的评估,再决定是否给予借款。比如考察企业水费的单据、电费的消耗等,同时查证企业本身的销售收入是否真实。如果能够确认真实性,那么就可以进行信用贷款,因为这些要素显示企业是在正常运行的状态下。”

“只要你的信用良好,运营正常,我就可以借贷给你。”这就是观念的变化,经营思路的变化。袁爱平委员认为,外商投资的进入,会促进中国金融的秩序越来越好,融资市场变得越来越有活力,这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意味着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