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 谢瑞锋)当前,《外商投资法》已进入审议阶段,该法一旦通过,其为外商赋予的国民待遇等条件必然吸引来更多国际企业和投资。中国首都北京市的海淀区以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闻名,区内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和教育等第三产业在全区的整个产业结构中占比接近90%。对于《外商投资法》,全国政协委员、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海淀区工商联主席陈双表示,该法的出台,将会为海淀区带来更大利好,并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北京乃至全国高新企业的发展。
陈双委员说:“过去有些领域是限制外资进入的,这回《外商投资法》出台之后,有一些新的领域向外资开放,我认为,这对于海淀是一个利好。当前发达国家的一些技术还是很先进的,我们这种全方位的开放可以促进‘引进来’的技术更多更好。我们海淀区,信息服务业占GDP比例比较大,不少人才也有来自国外的教育背景,他们带着这些知识、技术,以后还有国外的投资人,会一步步带来更大的变化,我们的创新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
陈双委员表示,多年来,多家国际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落户北京,如微软、甲骨文、西门子等等,而海淀区也一直注重推动这些跨国企业研究机构的本地化。在未来更开放的环境下,海淀区欢迎国际和国内公司将研发部门设置在这里,“成为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聚集地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海淀区也一直致力于将自己建设成为这样一个地区。在这里,高新科技企业比重越高,说明我们的技术进步越好,发展得越快,越接近国际水平。《外商投资法》的出台必将进一步促进我们企业、我们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
拥有如此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海淀区,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也在国内首屈一指。陈双委员说,“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总体是越来越进步的,我们的相关行政人员,海淀法院还有其后成立的知识产权法院,都是在不断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纠纷处理的过程中,提高了认识和能力。”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人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涉知识产权案件越来越多,“审理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除了审理人员,我们通过案例、通过旁听,让所有人都有知识产权自我保护、防范侵权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意识。在和国外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其他国家知识产权的相关规定,包括他们是如何禁止侵害、如何进行法律救济的等等,大家在不断交流当中提高保护意识,探索解决方案。”陈双委员认为,在《外商投资法》正式实施以后,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践会有更多进步,而且,这种进步是全民的全面的,不是某一方面的。
随着国家全方位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尤其是《外商投资法》及其配套规章制度一一“落地”,海淀区以及全北京市会不断加强对外商的吸引措施,尤其是加大在环境方面的投入。所谓的环境不只是营商环境,也包括生活环境。
陈双委员说,海淀区采取各种措施来适应国际投资环境,包括在国家和市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的注册电子化、发票电子化,让企业的注册、运营等获得更多便利。同样,空气质量也是生活环境的重要部分。前几年,一些人员选择“逃离雾霾”,北京市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这些努力有目共睹。“我们的整个环境,生态、营商、注册,都在向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敞开怀抱。包括我们每一位科长,每一位接触企业的最前沿工作人员,他们都在为企业服务,为外商和国内投资人服务。对于来自国外的优秀的理念和精神,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都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