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周清和:壮大先进制造业,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发布时间:2019-03-14 14:15:59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记者 王哲)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清和,被称为“火车头”代表,因为他带领的企业在全球都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轨道交通装备“梦工厂”。

“制造强,则工业强;工业强,则实体强;实体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国家强。”周清和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大国繁荣发展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制定了制造强国战略及具体落实方案。周清和告诉记者,2015年至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中国中车,调研轨道交通装备业发展情况。去年,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中车时特别强调: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优势,乘势而为,做强做优做大。“我认为这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智能制造取得积极进展,高技术制造业加速发展,从而带动实体经济发展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原因。”周清和说。

周清和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引领下,以我国的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为例,实现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复兴号”高速动车组的研制与应用,实现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中低速磁浮列车(长沙磁浮快线)的研制与运营,实现了中国芯的“IGBT”、大功率超级电容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完全自主研制。与世界同行对比,我国的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多个种类实现了从跟随到同行再到先行的跨越。

自2013年“一带一路”提出以来,中车株机公司共计获得出口订单约455亿元人民币,是前16年出口订单额的约5.6倍,出口海外从原来的中东、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南非、新加坡、中国香港、土耳其、埃塞俄比亚等扩展到马其顿、奥地利、捷克、澳大利亚、德国、印度、巴基斯坦、塞尔维亚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经营上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出海”经验,他用“3、4、5”3个数字来概括:3指“三零三好”原则,即在国际化发展中坚持 “零缺陷、质量好”“零投诉、服务好”“零距离、感情好”原则;4指“四种角色”,即在“走出去”过程中当好文化传译者、人才孵化器、产业推进器、社区好邻居;5指“五本”经营模式,即本地化制造、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服务、本地化营销。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问题持续显现,实体经济困难增多,走出困境唯有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发展道路。”对此,周清和提出建议:我国要高度重视营造有利于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外部环境,发挥我们各级政府、行业协会、民间团体整体力量优势,汇聚团结当地华人华侨、商界商会、专家学者以及媒体、智库力量,交更多更好的朋友,扩大朋友圈,避免因为我们市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权更迭、政府换届等对我们市场造成冲击。同时,经济全球化也要求我们与业务所在国、所在地利益共享,这样才能避免个别国家以“中国威胁论”等挑起贸易争端。只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跨国经营之路才能走得更好更稳,中国制造业才能在国际化大背景下更好地发展。

“在我国面临外部深刻环境变化的同时,我们国内各行各业却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有好的项目、产业,各地、各行业就一窝蜂地上马建设;远有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惨痛教训,近有目前各地、各业不顾自身实力(技术积淀)搞跨界上马轨道交通装备研制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周清和告诉记者,“一定要从国家层面内聚合力、统筹规划,避免新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周清和认为,目前来看,中国制造业还存在“心”不强、“气”不足、“脑”不灵、“包袱”重等问题。

周清和具体分析说,“心不强”指我们部分领域核心技术缺失,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等产业“四基”还比较薄弱。建议国家加大对制造业重大创新成果示范应用的支持力度,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或国际安全的重要行业,在核心部件领域打造创新示范工程,强“心”。

“气不足”指资本、人才的流失造成制造业 “中气”不足。这就要求我们优化市场资源配置,补“气”。建议推进金融业供给侧改革,鼓励各商业银行更多的为制造业特别是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优化制造业人才的培养机制,要在能培养出人才与留得住人才上同时下功夫。

“脑不灵”指中国大部分制造企业还缺乏智慧的大脑来协调各项制造资源,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建议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支持企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对原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施智能化改造,不断强化制造业大脑功能,提升制造资源的协同效应,健“脑”。

“包袱重”指制造业利润低、税负重。建议国家对制造企业实施更大规模、更优化的税费减免政策,如扩大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环节税收减免目录、降低企业社会保险类缴费等,切实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和缴费负担。

周清和雄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