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度的不平衡,背后是综合国力的强弱不均;话语权需要加强,是因为亚洲各国没有形成合力,向世界发出同一个声音。这也正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意义所在。
作者:唐华
唐华中国网评论员
要说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亚洲毫无疑问担得起这份大任,但要说全球治理,亚洲的整体作用却并不那么突出。
在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期间,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亚洲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评估报告》显示,在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的总得分排名方面,中国、日本和印度三个亚洲国家进入全球前10名,并已成全球治理的中坚力量,印度尼西亚等国亮点突出。但是亚洲整体参与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各国参与不平衡,多数国家偏弱。这表明,未来亚洲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的潜力十分巨大。
全球治理真空凸显,亚洲应当发挥更大作用
亚洲拥有悠久的历史、广阔的面积、众多的人口,孕育出了璀璨的文明。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三个位于亚洲。但在进入近代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亚洲在全球国际体系中不突出,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仅仅作为跟随者甚至是旁观者。
作为全球版图上的重要一极,亚洲不会永远沉寂。如今亚洲陆地面积占全球近30%,人口占比约60%,全球最大的30座城市中,21座位于亚洲。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地区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正日益成为最富活力、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2018年,亚洲新兴经济体总体以6.5%的高增长率,跻身全球经济增长前列;过去10年,亚洲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去年底,瑞信研究院报告显示,亚洲新兴经济体正在迅速变化,到2050年,该地区在全球经济产出的占比有望达到55%。有西方学者感叹,世界正重回亚洲占主导地位的历史原点。
与此同时,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政策,积极推行“美国优先”战略,屡屡“退群”,对国际多边主义体系和全球治理造出严重影响。
经济上强起来的亚洲,理应尽快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填补全球治理的真空,成为全球治理的中坚力量,这是时代赋予亚洲的使命。
亚洲文明相互认知度高,为合力参与全球治理奠定基础
亚洲各国文明绚丽多彩,宗教文化复杂多元。在共有的历史记忆中,亚洲国家形成了和平合作的基因、开放包容的品格、互学互鉴的特质、互利共赢的理念。
另据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发布的《亚洲主要文明相互认知度调查报告》显示,83.3%受访民众认可“珍爱和平、以和为贵是亚洲国家的共同价值”;81.6%受访者认可“亚洲国家应当互惠互利、和谐共生、命运与共,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71.9%受访者认为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时,亚洲国家应当紧密合作;90.1%受访者认为亚洲国家间需要加强文明对话交流;78.9%受访者认同亚洲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互鉴的巨大空间。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些共识如同一条条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河,形成亚洲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的共同心声,为开展文明对话,为推动亚洲在全球治理中形成合力、发挥更大作用,奠定了思想和行动基础。
亚洲文明对话凝聚共识,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中国一直提倡文明之间应广泛开展对话,凝聚共识,共同应对未来挑战。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最近几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低迷之时,中国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18年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了30%的增量。面对新的形势,中国一直在思考,尝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科学回答了国际秩序如何构建以及人类未来如何发展等重大问题,是新时代中国担当大国责任,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体现。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5年多来,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三年多来,成员从建立之初的57个增加到93个,从主要集中在亚洲逐步扩展至全球。这些都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推动实施的多边合作发展方案,它们都以亚洲为中心,将合作共赢的丰硕成果播散向全世界。
中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举行,是中国为推动亚洲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新行动、新举措。正如《报告》所述,亚洲各国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存在不平衡现象;亚洲国家对全球治理贡献度较高,但塑造国际机制的能力与参与全球治理决策的话语权需要增强。
参与度的不平衡,背后是综合国力的强弱不均;话语权需要加强,是因为亚洲各国没有形成合力,向世界发出同一个声音。这也正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意义所在。在对话中消弭分歧,凝聚共识;在共识下相互扶持,守望相助;在互助中实现互利共赢,惠及整个亚洲。一个有着40多亿人口、团结奋进的亚洲,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美美与共的亚洲,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的动力。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